所以世人皆傳,每逢穀雨日,文字的力量將最為強大!

而讀通文字,便能獲得“文氣”。

所謂‘文氣’,便是讀書人透過讀書識字,創作詩詞歌賦,從而不斷誕生的一種天地文華之氣。

讀書人透過吸取這種天地文華之氣,積累到一定程度,便能開啟‘文海’。

而‘文海’反過來可以蘊養‘文字’,使文字擁有不可思議的偉力。

讀書人透過文字,便擁有了與天地溝通的一種能力。

斬鬼擎神、屠妖滅魔,不在話下。

所以上古有屈子賦詩,一首山鬼,召來山鬼之力,化作山中女神,乘騎赤豹,呼風喚雨,召引雷霆,瞬滅三千鬼族。

一首天問,玄穹開裂九千里,顯化異相萬千,嚇退三大妖聖。

一首離騷,顯化大道三千,開啟‘天門’,令世人皆進入‘頓悟’狀態三日,三日過後,人族一夜增加十萬儒生。

這,就是詩詞的力量。

“看來,想要在這個世界存活下去,儒道,便是不得不走的一條捷徑。”

“只是這條捷徑,卻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顧謹言默默思考道。

他明白,在這個世界,沒有天資的人,或許勤學苦練,學武十年,總有一點成就。

但沒有天資的人,縱使翻爛萬卷詩書,可能也一無所得,依舊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凡人。

因為讀書是需要天賦的,這點毫無疑問。

在這個世界尤其如此。

哪怕是現代社會,很多人苦了累了一輩子,誰不知道讀書是出人頭地的機會?

可他們寧肯去搬磚頭踩縫紉機,逃學都要出去打工。

如果你非把一本書放他們面前讓他去讀,他們可能把頭髮抓禿了也看不進去一個字,反而心底對你恨之入骨。

這就是沒有讀書的天賦。

亦沒有讀書所需要的定力。

十截寒窗無人問,並不是說笑的,在古代更是如此。

讀書首要就是靜心,耐得住寂寞。

所有大學有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方可能有所得。

沒有這些過程,哪有可能輕易領悟到文字中的真意,從而踏進儒道的大門?

而這個世界,擁有天賦的,總是極少數的那一部份人。

大多數,反而是那些讀不進去書,或者沒有機會讀書的人。

所以儒道向來艱難,人員稀少。

除非開啟全民教育,但是在物質生活極度貧瘠的古代,活著才是第一要素,讀書是有錢有權人,才有資格去追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