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琴道三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顧謹言等人面面相覷,只有一名青袍學子舉起手:“學子知道!”
“很好,說來聽聽!”
陽伯清微笑伸手示意。
那名學子受到鼓勵,於是站起身,大聲道:“琴技有三法,名技、藝、道。又名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放在琴道境界,便是琴道三境,一為入境,人曲合一;二為忘境,人琴合一;三為太虛,天人合一。”
“很好!”
陽伯清臉上露出讚歎之色。
伸了伸手,示意這名學子坐下,道:“這位同學說的就很好,琴道三境,一為入,二為忘,三為太虛,傳說達到琴道第二境,便能通神明,所有古人傳說:伯牙鼓琴,六馬仰秣,匏巴鼓琴,鳥舞魚躍。”
“琴道,是少的有能與詩詞,書法一樣,能產生異相的大道之一,陽某現今,也只在第一境徘徊,勉強可以做到人曲合一,但距離第二境,人琴合一還太遠。”
“不過教授你們,已經綽綽有餘了。”
“古琴,一般有五絃,七絃之別,亦有‘綠綺’、‘絲桐’等別稱。”
“傳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絃琴,都不可考,但是,古琴的歷史的確最悠久,譬如詩經中就說,‘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見很早之前,古琴就已流行。”
“作為儒道學子,琴道是你們不得不學的知識之一,那麼,在座中人,有誰知道,比較著名的琴道大家嗎?”
“我知道我知道!”
這一次就有很多人舉手了。
最終,陽伯清隨意點了一人,那人站起,於是便大聲說道:“孔聖人便是最出色的琴師之一,傳說他從小就喜好彈琴,並且勤于思考,善於鑽研,因此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了較高的造詣。”
“但是聖人並不滿足,他認為單靠自己,並不能有太大的進步,於是在二十九歲時,拜師當時的著名琴學大家,師襄。”
“有一日,師襄交給孔聖人一首曲子,讓他自己練習,孔聖人拿著這首曲子,廢寢忘食,日夜彈唱,足足十天,還是在彈同樣的一首曲子,於是師襄問他,為何不換一首曲子練一練?”
“聖人回答:我雖然已經熟悉了這首曲子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還需要繼續再練。說完之後便又繼續彈了起來,而師襄並沒有阻止。”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覺得孔子的琴技水平大有長進,於是再次建議對方換一首曲子練習。不料聖人回答:我雖然已經摸到了這首曲子的規律,但是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還需要再練。”
“於是,聖人一直練習下去,再過一段時間,終於得到了琴道的精髓,他看到了琴聲中有一個黑黝黝,個高高,目光深遠,似有王者之氣的人,而他說那人,非周文王莫屬。”
“師襄大吃一驚,因為他教孔子的這個曲子正好名《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嗯,不錯!”
陽伯清大聲讚歎,揮手示意那名學生坐下,這才道:“除了聖人,著名琴道大家還有師曠、列子、先秦琴師伯牙、高漸離,戰國琴師雍門周,前代琴家名家嵇康、阮咸等。”
“我不一定要求你們成為嵇康、阮咸那樣的名家,但學習琴道,卻是修養身心的絕學,亦是放鬆心神的調劑品。”
“多學琴,能培養平和,超脫的氣度,有的時候,讀書,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死讀書,只讀書,多從自身修養入手,也許可以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而且……”
說到這裡,他坐於琴前,雙手撫弦,微微一笑,道:“琴道,有時也是殺伐之道,並不亞於秀才的戰詩詞,而琴道境界,可不管你是不是秀才,儒生,也能發揮琴技的威力。”
“下面,我給大家演示一遍,何為琴之殺伐!”
說完,他閉上眼睛,雙手虛懸於古琴之上,驟然左手一按,“叮叮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