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借力打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朝鮮使者前來大明朝貢,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如果是放在前明或者清廷,熱衷於萬國來朝的那些皇帝們一定是興奮不已,而作為臣子的也不會放棄這拍老大馬屁的好機會,不歌功頌德,大肆操辦一番那裡會罷休。
可在如今大明,對於朝鮮來人卻根本沒太當一回事,現在的大明國力強盛,佔了北京城後已有氣吞山河之勢,何況朝鮮一直站在清廷那一邊,自大明覆國以來,朝鮮非但沒有第一時間派人前來祝賀,反而幫著清廷調集糧草物資,如何能受大明待見?
就像之前,明軍奇兵突出天津衛,實際上一開始就是打著懲戒朝鮮的名義。所以說,在大明,無論上至官員下至老百姓,對於朝鮮的感觀也不怎麼樣,崔錫恆受朝鮮國王之託前來出使,被晾上些日子也是自然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泱泱大國,必要的氣度還是有的,別說朝鮮了,就算是現在清廷派人來交涉大明表面上也會以禮相待。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嘛,何況大明和朝鮮還未有開戰呢,這也是崔錫恆被丟在上海好些日子後終於同意他前來南京的原因。
對於朱怡成而言,他對朝鮮的感官一直不怎麼樣。雖說後世曾經刮過一陣韓流,無數少男少女對韓流膜拜之極,甚至為了那些塗脂抹粉的韓流小鮮肉而發狂。但朱怡成那時候卻不是如此,一來那時盛極一時的韓流已漸漸消退,二來朱怡成本就對這些不感冒。
再者,關於韓國的黑歷史實在是太多,更讓朱怡成從先天就對朝鮮生心厭惡之感。
可作為大明皇帝,面對朝鮮王國打著進貢的旗號前來拜見,朱怡成不管如何還是要見一見的,何況崔錫恆還帶著朝鮮國王的國書呢。
如果朝鮮能好好聽話,直接拋棄清廷,重新尊大明為宗主國,從政治上來講對於大明還是有不少好處的。要知道現在北地還遠位到平定的時候,清廷在北地的力量依舊強大,一旦朝鮮正式脫離清廷成為大明屬國,無論對於天下還是清廷那邊都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就這樣,當崔錫恆抵達南京後,朱怡成讓禮部安排了一下,在一次朝會上見了見這位朝鮮王國的使臣。
面對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崔錫恆以屬國外臣之禮覲見,不僅奉上了帶來的那些貢品禮物,還把朝鮮國王的國書正式遞上,以表示朝鮮王國要尊大明為主的意願。
一開始,朱怡成還是比較放鬆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可當他仔細看過所謂的國書之後,一張臉頓時沉了下來。
“崔錫恆!”
“外臣在……。”
“國書中如何不見貴國國王上表王世子之事?”朱怡成冷冰冰地問道。
聽到這句問話,崔錫恆頓時冒了身冷汗,心中更是打了個顫。
要知道朝鮮王國,無論是國王還是世子,也就是朝鮮關起門自稱的太子,這都是需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的。如今的朝鮮國王是李焞,這李焞當國王已近四十年了,這暫時不去說,但是他的兒子,也就是李昀,在十年多前曾經由朝鮮國王的名義上表清廷,然後被康熙同意後冊封為朝鮮王世子。
而現在,朝鮮棄大清而轉投大明,重奉大明為宗主國,這就表示朝鮮和大清已經決裂,既然如此那麼按照慣例,王世子之位必須要由大明重新冊封,而在國書中卻未有提到這點。
崔錫恆嘴中一片苦澀,暗道不好。實際上,這並非朝鮮國的疏忽,而是故意為之。
說白了,雖然為了尊大明為宗主國,朝鮮國內最終以李焞和老論派的意見佔了上風,但實際上少論派並非沒有一點收穫,這故意混淆概念,不在國書中要求重新冊封王世子的建議就是少論派提出的,其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打算在這方面給朝鮮留一條後路。
畢竟,中華的兩大力量大明和大清還在交戰,在大清未真正失敗的情況下,朝鮮打算藉此做些文章,一旦大明沒有拿下天下,或者說大清最終退至遼東,依舊和大明僵持的話,朝鮮王國還能用這種理由來搪塞一二,以表示朝鮮之所以尊大明為宗主國只不過出出於無奈。
對於這些小算計,崔錫恆原本並不認可,但李焞為了平衡兩派最終還是做了這個決定,這也是崔錫恆沒有辦法的事。他只希望大明並不注意到這事,可誰想越擔心什麼就越來什麼,當朱怡成看過國書後第一句就問到了王世子之事,崔錫恆就知道這事躲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