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請玄德公談一下成為徐州牧的感言(第2/3頁)
章節報錯
“好,那就交由馬司馬了,軍中所有人員、物資馬司馬可以隨意調配!”
看到感激涕零的馬寧,劉平想了想繼續說道。
“這樣,伯道!”
“臣在!”
“你跟隨馬寧前去,作為助手,負責協助馬寧調配物資,抽調人員,但凡有阻攔、或者不配合者殺無赦!明白了麼?”
“郝昭領命!”
“好了,馬司馬,別在這跪著了,快帶著郝昭一塊去吧,平可是要在明天率大軍返回薊縣的,軍令狀可是立下了,不要再耽誤時間了,只要明天大軍可以順利返程,你就是大功一件,好了快去吧!”
隨著劉平揮手示意,郝昭跟隨著以馬寧為首的工匠們匆匆離去,去著手設計、研發、打造劉平所需的那帶著彈簧的四輪馬車,而劉平則獨自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但是,今天和馬寧的溝通,卻讓給了劉平非常大的啟示,
啟示的第一點,自然就是今天討論最直接的問題,曾經的勁韓!
要想增強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商鞅的辦法是二十等爵制的軍功體系,而韓國採的是最直接的辦法是最佳化武器和裝備。
勁韓國小民若,但是卻可以憑藉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軍工體系,而與列國並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有一套完成、先進的軍工體系的支援下,最突出的,其一是弓弩,其二是刀劍。
弓弩已經不必說了,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
韓國的步卒,同樣裝備了令列國懼怕的近戰兵器。
對於韓國的刀劍之利,《史記》有記載,“韓卒之劍戟皆出於……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雖說削鐵如泥是有點誇張,但其精密工藝是戰國七雄中最頂級的技術,沒有甲冑能擋住韓卒之劍戟,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許多人以為,三晉之兵中,步兵最強大的是魏武卒,騎兵最強大的是趙胡騎,這固然沒有錯。但是從單兵戰鬥力而言,韓國士兵的戰鬥力才是最強大的。
《史記》記載,“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當其他國家的軍隊相比,韓國計程車卒可能在勇氣或者武藝上差一些,可是這些傢伙披重甲,手持勁弩,腰間還帶著利劍,這簡直就是裝備狗好不好!
所以,韓國雖然人口不多,國土不大,兵力在列國之中也是最少了,只有二十萬左右,可是這二十萬士卒中甲士太多了。
在列國的眼中,勁韓就是這樣一個憑藉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穿著龜殼的積累,不管哪一家跟他打都會對這個烏龜殼無可奈何!
秦國為什麼要在跟魏國以及趙國死磕了幾十年之後,突然開始全力對韓國開戰,用盡全力先滅了韓國?
可能有許多原因,但是謀奪韓國強大的軍工系統必定是主因之一,這樣也可以解釋,秦國的軍工科技為什麼突飛猛進的原因。
被稱作西秦的秦國,在最初可是窮光蛋一般的存在,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讓他們去研究出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那絕對是痴人說夢,從秦國立國開始,秦軍所依靠的從來就不是什麼兵革之力。
甚至於早期的秦軍,在作戰的時候,跟山東六國相比,甲士少的可憐。
要知道,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戰國策·韓策一》記載:“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就是說,從商鞅變法,到長平之戰的時候,秦軍還是都是靠著軍功刺激,光著膀子作戰的,左手拎著人頭,右手夾著俘虜,被其他六國蔑稱為蠻夷並不奇怪。
然而劉平在去秦始皇陵兵馬俑參觀的時候,記得非常清楚,一號坑有6000左右陶俑,除了有的400件無甲袍俑之外,其他出土的全是披甲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