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離開船隊之前曾經周密的佈置了防禦,他留在船上的絕對不是繡花枕頭,而是能征善戰的大明將士,這些人不僅足夠抵禦實力相差甚遠的錫蘭山軍,而且還有武功高強的探子負責將事情的發展快速彙報給內陸中的鄭和。

當鄭和了解到錫蘭山國王的陰謀後,冷笑著將帶路的使者三下五除二的綁了起來,然後帶領五千士兵繞道而行,抄小路向王宮進發。

亞烈的魯莽行為徹底激怒了鄭和,如果說之前錫蘭山拒不受封的行為只是讓鄭和感到無奈的話,那麼這次的誘騙和搶劫行為就鄭和徹底露出了兇狠的面目了。

這樣對大明使臣的欺騙,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裡的行為,讓鄭和對亞烈的憤怒值達到了空前的狀態,於是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國王見識一下大明的厲害。

只帶著五千人的鄭和依然勢不可擋,他沿途攻破了許多沿線的防禦,最後攻進了錫蘭山國的王宮之中,活捉了亞烈國王一族人。

此時,錫蘭山國的主力都在海岸線上攻擊鄭和的船隊,並且被訓練有素的大明將士們完全拖住,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脫身回防。

帝都和王宮變成了任人宰割的空城,鄭和根本沒有費任何力氣就將亞烈一族人全部抓獲。

亞烈國王這時才知道自己做了最錯誤的一個決定,他可以不接受大明的冊封,但這不代表他可以放肆到搶劫大明的船隊。

關鍵時刻,大明的將士們用最現實的做法教會了亞烈一個道理,永遠不要不知好歹,也永遠不要不自量力。

鄭和在錫蘭山國的舉動震驚了沿海一線所有國家,他們無不感嘆於大明國力的強大,也無不佩服鄭和的決斷和氣量。

鄭和在亞烈第一次拒絕受封的時候並沒有動用任何武力,而是禮貌的從錫蘭山國的國境中離開,回程的時候也只是打算路過而已,連停留的打算都沒有。

然而亞烈的做法實在太過分,鄭和給他這些教訓也是理所應當。

這次的事件後,鄭和意外的在沿途各國中得到了極高的好評,也為他之後的六次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於明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雖然彼此之間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開放的大明並未因此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真正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

大明統治下的中國並沒有在船隊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揚自己是為了和平友善而來,正如後來那些拿著聖經,乘坐著幾艘小船,高聲叫嚷自己是為了傳播福音而來的西方人。

鄭和的船隊帶來的是豐富的貿易品和援助品,這是因為某些國家確實很窮,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是自衛也很有分寸,從不仗勢欺人,西洋各國的人們,無論人種,無論貧富,都能從這些陌生的人臉上看到真誠的笑容,他們心中明白,這些人是友善的給予者。

而西方探險家們在經歷最初的驚奇後,很快發現這些國家有著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他們用各種暴力手段、殺人放火,只是為了搶奪本就屬於當地人的財產。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經說過:西方人來到我們面前時,手中拿著聖經,我們手中有黃金,後來就變成了,他們手中有黃金,我們手中拿著聖經。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對於那些西方人,當地人心中明白:這些人是邪惡的掠奪者。

即使他們最終被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們決不會放棄反抗,他們會爭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為這種蠻橫的征服是不可能穩固的。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並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搶掠,是很不簡單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

這種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當那浩浩蕩蕩的船隊來到時,人們不會四處躲避,而是紛紛出來熱烈歡迎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

這才是真正的征服。

永樂五年的時候,鄭和的船隊在福建靠岸,正式結束了第一次的下西洋航行。

回到皇宮之中後,朱棣在奉天殿接見了兩位風塵僕僕的正使,並且激動的看著他們帶回來的東西。

這是一次偉大的航行,而鄭和也因此成為了後世中偉大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