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強大的三大營(第2/2頁)
章節報錯
雲南王世代都是鎮守南境的,成為了明朝獨一無二的異姓王,這一來就是將近三百年,直到明朝滅亡。
那個時候的雲南可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遊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專案。在雲南那種地方,騎兵一般派不上太大的用場,明軍只能讓步兵前進,然而那些少數民族卻活用了當地的一種特產來對抗明軍。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明軍往往還沒有接近敵人,就被大象踩死。
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沐英準確的找到了這種方法,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而沐英也製作出了一種可以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正是憑藉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
而三大營的訓練和戰法也跟沐氏一族對於火器作戰的研究和心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侷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打成漏斗。
明軍的戰法是建立在三大營基礎上的,是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剋制蒙古騎兵的目的。
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計程車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專門對抗騎兵的武器,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鬥系統,明軍使用火器壓制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後,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這一系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複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衝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麼兇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
此外明軍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點的,據考證,當時的明軍騎兵使用的兵器與蒙古騎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騎兵使用的不是馬刀,而是另一種威力更大的獨門兵器——狼牙棒。
雖然騎兵多數使用的是彎馬刀,但高速移動中的騎兵在與敵方騎兵對交鋒時,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佔有優勢的,這是因為狼牙棒的打擊範圍廣,使用方便,馬刀只有單面開刃,狼牙棒卻是圓周面鐵刺,無論哪一部分擊打對手都會造成傷害,此外還兼具棍棒打擊功能,其威力實在堪比現在街頭鬥毆時使用的王牌武器——三稜刮刀。
而且狼牙棒的批次製作費用低廉,沒有統一標準,在棍棒上加裝鐵釘鐵籤等物體,幾十分鐘即可製作完成,簡單方便,還可自由發揮創造力,如個別心理陰暗者會加裝倒鉤倒刺等,不死也讓你掉層皮,實在讓人膽寒,正是所謂價格便宜,量又足,他們一直用它。
朱棣的勝利決不是僥倖,在他們輝煌戰績的背後,是對先進武器的研發、戰術的科學分析和戰鬥過程的細節編排,是無數軍事戰術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的結晶。
馬哈木失敗了,他的挑釁行為終於換來了教訓,明白自己沒有與明朝對抗的實力後,他也步阿魯臺後塵,再次嚮明朝朝貢稱臣。
不過總體看來,馬哈木這個人還是比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魯臺強,或者說他很識時務,可能是那慘烈的一仗給他的心靈以沉重的打擊,他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侵犯過明朝邊界,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但他其實也並沒有閒著,此後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子孫的培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