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發生,只知隨時可能發生,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這樣的人,天下還有何可怕?

真是個人才啊!朱棣決定把他留給太子去用,這也是為何朱棣最後沒有選擇將楊溥放出來的原因,他要在朱高熾登基之前,更多的磨練楊溥的心志。

永樂七年韃靼戰敗的訊息傳遍了整個蒙古,他們沒有想到,由黃金家族統領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擊,而在他們中間,有一個部落對這一結果卻十分高興,這個部落就是瓦剌。

瓦剌和韃靼之間有很深的仇恨,估計也超過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範疇,在明軍進攻時,瓦剌作為與韃靼同一種族的部落,不但不幫忙,還替明朝政府解決了本雅失裡這個禍害。

這樣的功勞自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獎。作為這場戰爭中的旁觀者,瓦剌得到了許多利益,然而明朝政府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這位旁觀者就將轉變為一個參與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統治者,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地盤,而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阿魯臺已經被明軍打成了無業遊民,他所佔據的東部蒙古也變得極為空虛。

馬哈木是個見了便宜就想佔的人,他開始不斷蠶食西部蒙古的地盤,幾年之間,瓦剌的實力開始急劇膨脹,佔領了很多地方。

此時阿魯臺卻缺兵少將,成了沒孃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政府哭訴,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們會和他打招呼的”之類的話。

韃靼正在一蹶不振,但朱棣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瓦剌變的過於強大了。

不管瓦剌和韃靼有什麼樣的矛盾,但他們畢竟還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內”也並不單單是漢族的傳統,在打垮了韃靼後,瓦剌的馬哈木也動起了統一蒙古,恢復帝國的念頭,他立答裡巴為汗,還侵佔了和林。

朱棣終於發現,這個旁觀者竟然已經變得如此強大,大有一統蒙古之勢。而此時阿魯臺也已經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帶著自己的部落跑到長城邊上來,說自己已經沒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難。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政府如同古往今來的所有政權一樣,都遵循一條準則: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朱棣發現瓦剌已經再也不聽話的時候,他終於不準備再忍耐下去了。

馬哈木敢與明朝如此叫板,決不是一時衝動,他還是有點資本的,當時瓦剌所管轄的西蒙古一直沒有受到過明朝的正面打擊,而在明朝攻擊韃靼的軍事行動中,他還趁機撿了不少便宜,越發耀武揚威起來,這就如同一個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幾百萬彩票,便擺起了排場,想去跟人比富。

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臉,就要動真格的了,但馬哈木並不畏懼,因為他也有自己的殺手鐧——騎兵。

在當時,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已經不再是蒙古本部韃靼,而是瓦剌。事實證明,蒙古不愧是馬上的民族,他們生長在馬上,血管裡流著遊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復當年之榮光,他們也無愧於最優秀騎兵部隊的稱號。

馬哈木仔細觀察了明朝和韃靼的戰爭,他敏銳地發現明朝的騎兵並不比韃靼的強,只是因為明軍勢頭很大,而韃靼卻出現了內部分裂,所以才會如此輕易地擊敗韃靼。

我不會犯那樣的錯誤,瓦剌將在我的統一指揮下誘敵深入,然後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明軍,重現蒙古的輝煌!

馬哈木並不是一個只會空喊口號的人,他已經準備了一個詳盡的作戰計劃,並預設了決戰的地點,他相信,只要明軍被引入了這個圈套,他就一定能夠取得戰役的勝利。

自從瓦剌表示不服從明朝的調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領地後,朱棣就下定決心,要拔掉這一顆釘子,自小以來,只有他不聽別人的話,別人乖乖聽他的話,他不去欺負別人已經是謝天謝地,還沒有誰敢欺負過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於和他公開叫板,不教訓一下是不行了。

於是為了徹底教訓一下囂張的馬哈木,朱棣決定組織空前強大的黃金陣容北伐,去收拾這些不老實的蒙古人。

北伐軍主帥朱棣,軍師葉羽,先鋒官嵐琴,而主帥朱棣的貼身護衛則由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夜殤擔任。

如此豪華的陣容還真的是靖難之役之後再沒有出現過的了。

朱棣決心帶領五十萬大軍親征蒙古,務必要親自消滅馬哈木,給整個蒙古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他們知道以後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