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足智多謀(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編撰過程中,楊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學較好地完成了工作,並得到了此書主編方孝孺的讚賞,居然一舉成為了《太祖實錄》的副總裁。
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閣七名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為了朱棣的重臣。
與解縉相同,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此後不久,他捲入了立太子的紛爭,他和解縉都擁護朱高熾,但與解縉不同的是,他要聰明得多。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裡,從不輕易發言洩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朱棣在訓斥了朱高熾,打擊了太子班底的大臣之後,依然沒有釋懷心中的疑慮,他總想著找個機會再給太子一個下馬威。
在這關鍵時刻,楊士奇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穩住了太子的地位——他就是之前葉羽叫楊澈連夜趕回京城聯絡的那個大臣,也是***如今的核心力量之一。
楊士奇雖然學問比不上解縉,他的腦袋可比解縉靈活得多,解縉雖然也參與政治鬥爭,卻實在太嫩,一點也不知道低調做官的原則。
楊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們介紹過,他不是科舉出身,其履歷也很複雜,先後幹過老師、教育局小科員、逃犯等不同職業,社會背景複雜,特別是他在社會上混了二十多年。
朝廷就是一個小社會,皇帝大臣們和地痞混混也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吃得好點,穿得好點,人品更卑劣,鬥爭更加激烈點而已,在這裡楊士奇如魚得水,靈活運用他在社會上學來的本領,而他學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時一定要低調。
他雖然為太子繼位監國出了很多力,卻從不聲張就連太子送給他的豪宅都委婉的拒絕了,因為他要隱藏自己太子近臣的身份。
楊士奇雖然沒有接受太子的禮物,但他對太子的忠誠卻是旁人比不上的,應該說他成為***並不完全是為了投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太子的感情。
自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楊士奇就被任命為東宮左中允,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熾雖然其貌不揚,卻是個真正仁厚老實的人,弟弟朱高煦屢次向他挑釁,陰謀對付他,朱高熾卻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來,甚至數次還幫這個無賴弟弟說情。
這些事情給楊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然歷經宦海,城府極深,但仗義執言已經成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他卻並沒有變,他還是當年的那個正氣在胸的楊士奇。
秉持著這個信念,楊士奇與太子同甘共苦,攜手並肩,走過了二十年曆經坎坷的儲君歲月。
說來也實在讓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於楊士奇過於低調,連朱棣也以為楊士奇不是***,把他當成了中間派,經常向他詢問太子的情況。
於是這一次朱棣依然選擇了詢問楊士奇,關於太子監國這段時間的表現。
這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暗藏殺機。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積極,勤懇做事,和大臣們打成一片,能獨立處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話,那太子一定完蛋了。你爹還在呢,現在就拉攏大臣,獨立處事,想搶班奪權,讓老爹不得好死啊。
但如果說太子平時不理政事,疏遠大臣,有事情就交給下面去辦,沒有什麼威信,那太子的結局估計也是完蛋。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無數太子就是這樣被自己的父親玩殘的,自古以來,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始終是處理不好的,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脫不了這個規則的制約。
你積極肯幹,說你有野心,你消極怠工,說你沒前途。
於是楊士奇經過一番思考後,終於做出了回答:“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於不對的意見,也絕不會隨便同意,對於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既勤懇幹活禮賢下士,又能夠群而不黨,與大臣保持距離。
朱棣聽了這個答案後十分滿意,臉上立刻陰轉晴,變得十分安詳,當然最後他還不忘誇獎楊士奇,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