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後,自然風光無限,而朱高煦卻禍不單行,不但皇位無望,還被分封到雲南。

當時的雲南十分落後,讓他去那裡無疑是一種發配,朱高煦自然不願意去,但這是皇帝的命令,總不能不執行吧,朱高煦經過仔細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不去雲南的方法——耍賴。

他找到父親朱棣,不斷訴苦,說自己又沒有犯錯,憑什麼要去雲南,反覆勸說,賴著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加上他也確實比較喜歡這個兒子,便收回了命令,讓他跟隨自己去北方巡視邊界。

在跟隨朱棣巡邊時,朱高煦表現良好,深得朱棣歡心,高興之餘,朱棣便讓他自己決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告訴朱棣,自己哪裡也不去,就留在京城。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從此,朱高煦便以京城為基地,開始謀劃針對朱高熾的陰謀。

他廣收朝中大臣為爪牙,四處打探訊息,企圖抓住機會給太子以致命打擊。

朱高煦深通權術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須先除去他身邊的人,而***中最顯眼的解縉就成了他首要打擊的物件。在朱高煦的策劃下,外加解縉本人不知收斂,到了如今的永樂五年,就被忍無可忍的朱棣趕出了京城,***受到了沉重打擊。

朱高煦的計劃第一步成功了,他自認為成功搞掉了太子一脈最棘手的一個人,然而事實並非他想象的這般簡單。

整個奪嫡的程序,都看在葉羽的眼中。

葉羽自洪武二十年進入燕王府開始,就一刻不停的向著朝堂漩渦中心前進,雖然並非他所願,但他確實是一步步的歷練過來的。

朱高煦想要跟他比,還真的是太嫩了。

太子一脈的中流砥柱並非是朱高煦以為的解縉,而是靖國公葉羽。

說來也奇怪,似乎所有人都被葉羽的軍功和皇親國戚身份所迷惑,所有人都忘記了他的另外一個職位——太子太傅。

身為太子太傅的葉羽,怎麼可能沒有參與到奪嫡之中,怎麼可能不是太子一脈的核心力量?

然而朱高煦就像是著了魔一般,將最大的威脅忘得一乾二淨。

朱高煦之前對付解縉的動作不小,葉羽雖然只是看在眼裡並未有行動,但不代表他就完全沒有反應。

葉羽之所以沒有出手去管,只是因為解縉其實在太子的勢力中並不算是重要的力量,打從一開始,葉羽就打算讓這個不知進退不懂收斂的傢伙成為顯眼的存在,讓他成為吸引朱高煦注意力的誘餌。

也就是說,解縉從頭到尾都不過是葉羽的棄子罷了。

雖然這樣做似乎有些對不起石頭,但葉羽並沒有後悔,因為解縉這個人驕傲自大,根本不可能在權力的核心地帶存活太久。如今他被貶黜到了偏遠地帶,沒準兒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避免殺身之禍。

葉羽現在放任朱高煦繼續搞下去,是為了讓他繼續搞大動作,讓他把自己的野心清晰的暴露在朱棣眼前。也是因為,太子勢力的核心力量並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動搖。

葉羽安排在太子身邊真正的力量,絕對不是解縉這樣的人。

打擊瞭解縉之後,朱高煦開始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不停的收買大臣,甚至將手伸到了宦官的身上,他最先聯絡到的就是司禮監首領太監李興。

但是朱高煦萬萬沒想到的是,李興確實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但同時也是葉羽的人。

也就是說,李興其實是根正苗紅的太子一脈勢力。

不難理解,從靖難開始,李興就是跟陌石山莊的夜殤來往密切的。靖難成功後,李興跟夜殤走的更加近,再加上當年葉羽身陷宗人府時是李興從中周旋拖延時間的,所以他們二人靖難之後有了頻繁的來往。

李興和葉羽的來往是秘密的,但也絕對是雙方都受益匪淺的,李興因為葉羽和夜殤在前朝得到了更加穩固的支援,而葉羽也掌握了朱棣身邊最親近的太監,絕對是互利互惠。

李興將朱高煦找到自己的事毫無保留的告訴了葉羽,想向葉羽詢問如何處理。

葉羽想了想,並沒有準備完全打擊朱高煦的行動,只是囑咐了李興一句話,讓他無意間將朱高煦對自己說過的話透露給皇后徐儀華。

老謀深算的李興立刻明白了葉羽的意圖,他們沒有人需要親自出手,只需要將朱高煦想要勾結司禮監首領太監的事透露給皇后,她自然會替太子的人去收拾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