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威而不霸(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在永樂三年,永樂皇帝朱棣終於決定要給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補發委任詔書了,代表著大明正式成為這三個國家的宗主國,而朱棣本人作為宗主國的皇帝,正式下旨冊封他們為國王,並賜予金印金冊等物。
當然了,外國的國王不一定像大明皇帝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像樣的儀式意思下的。
所以朱棣就寫好了詔書準備了正式冊封這些從屬國的國王。
可是詔書寫好了,金印金冊也都造好了,卻沒那麼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些個受封的國王們還在自己國家待著呢,那個時候也沒有電話電腦之類的,肯定不能打個電話叫他們過來的。
所以朱棣決定趁著這次鄭和下西洋的行動,直接帶著詔書和金印金冊送到這幾個國家。
於是,鄭和拿著詔書先來到了蘇門答蠟國,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為蘇門答蠟國王。從此兩國關係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或落腳點。
只是,鄭和到達蘇門答蠟國之前卻怎麼都沒想到,自己在這裡又幹了一件航行中的大事。
幫助蘇門答蠟國抵禦來自暹羅的侵犯。
暹羅就是後來的泰國,此時正處於大城王朝時期,這個時候的泰國比較強大,屬於當時東南亞最強的國家了。
好歹也算是強國,當時的暹羅還是自視甚高的,它並沒有把大明放在眼裡,對於年年上趕著向大明朝貢的蘇門答蠟國自然也是看不起的。
鄭和在得到蘇門答蠟國王的求助後,和楊夏空簡單商量了一下。
此時有了朱棣的委任詔書和金印金冊,蘇門答蠟已經正式成為了大明的從屬國,如今蘇門答蠟國王向大明求助,顯然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絕。
於是,鄭和決定幫助蘇門答蠟,解決暹羅的這次進犯。
雖說決定要插手,但鄭和還是率先採用的談判方式,他派出了使者去暹羅軍的陣營中,希望透過交涉談判來避免戰場流血交鋒。
然後結果讓他很失望,暹羅軍並沒有因為大明的介入而選擇退兵,反而直接向大明宣戰了。
蘇門答蠟國王無奈的說:“他們就是這樣,認為自己是最強大的國家,雖然他們在沿海這一代確實很強就是了。”
楊夏空則聳了聳肩,道:“沒想到他們真的不給大明這個面子。看來確實該借這個機會教訓一下井底之蛙了。”
這之後的發展也很簡單,鄭和已經秉持著先禮後兵的原則了,他已經很溫和很禮貌的通知了暹羅,告知他們蘇門答蠟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從屬國。
鄭和的意圖很明確,希望暹羅軍可以在事情進一步惡化之前收手。
然而,對方並沒有領情。
鄭和已經按照朱棣的吩咐,威而不霸,儘可能對任何國家都溫和且禮貌,但如今暹羅軍根本就沒有把大明放在眼裡,不僅進犯大明的從屬國,還公然無視大明的規勸和警告。
於是,鄭和已經不準備再忍讓了,之前在爪哇國時的忍讓已經夠了,現在面對完全不知好歹的暹羅軍,他已經完全沒有了繼續退讓的理由。
鄭和正式下令,明軍盡全力幫助蘇門答蠟抵禦暹羅軍的進犯,絕不可以讓敵軍越雷池一步。
這場戰爭因為明軍的介入並沒有持續太久,與明軍相比,暹羅軍無論是從裝備,素質,武器,戰術等各方面講,都不足為懼。
鄭和從小長在軍中,又自少年時起便跟隨朱棣上戰場,他的作戰方式與朱棣十分相似,都屬於提刀親自上戰場拼殺的那種。明軍的主帥鄭和親自上陣,大大的激勵了明軍和蘇門答蠟軍隊計程車氣,將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
再者,以鄭和軍隊中攜帶的火炮武器來看,暹羅軍能撐這些日子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但也沒有用一個月的時間,原本趾高氣昂的暹羅軍還是選擇了狼狽的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