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伯緒看他們跪在地上行禮,立刻就怒了,他也顧不上禮節,疾言厲色的呵斥:“你們這些人!明明認識二王子殿下,明明知道胡蒼南是弒君篡位的逆賊,卻還對他俯首稱臣,為虎作倀!你們、你們這樣……怎麼對的起先王!當真是枉為人臣!”

裴伯緒的幾句話狠狠戳到了使臣們的痛處,他們惶恐不安的跪在地上,垂下頭無言以對。

大明的滿朝文武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幕,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證據。

朱棣拍案而起,怒道:“大膽!放肆!你們的國王被奸臣害死,你們明明知道事情的原委卻全部隱瞞不提,還要跟篡權的逆臣一起欺瞞於朕!你們可知這是死罪!”

使臣們連連磕頭求饒,紛紛表示之前真的不知道二王子陳天平還在世。

既然事情已經搞清楚了,那麼下一步也就好辦了。雖說朱棣現在也很想發兵打到安南去,但這樣的做法未免會顯得太過武斷。

於是,朱棣在朝貢的大典結束後,便命令內閣草擬出了指責安南現任國王胡蒼南的詔書,並且在詔書中說明,大明不會承認胡蒼南的國王身份,要求他立刻將王位歸還給盛宗國王的兒子陳天平。

朱棣的詔書被安南的使團帶回去交給了胡蒼南,在胡蒼南給出回覆之前,大明將陳天平和裴伯緒保護了起來,直到安南確認派人前來迎接正統的國王。

胡蒼南的回覆來的很快,他在回覆中做了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評,並表示真的不知道陳天平還在世,表示願意聽從朱棣的安排,將王位還給陳天平,派出使團迎接,並真心誠意的等待陳天平回國繼承王位。

朱棣這種耍管手段的老狐狸自然不會輕易相信胡蒼南,他要是真的這麼真心誠意,也就不會鬧出這種事兒了。

於是,朱棣派出一支一萬人的部隊護送陳天平和裴伯緒回到安南繼承王位,務必確保萬無一失。

在朱棣看來,大明已經派出了護送陳天平的軍隊和使臣,這已經是擺好了自己的態度給胡蒼南看,讓他知道自己的決心和意思,不要期望可以搞什麼貓膩。

然而,讓朱棣絕對想不到的是,胡蒼南竟然幹出了一件在當時所有番邦屬國看來都聳人聽聞的一件事。

大明的軍隊和使臣護送陳天平和裴伯緒回到了安南的境內,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胡蒼南竟然在安南國境內設下了埋伏,當著大明使臣的面殺掉了陳天平,還順便將一萬明軍全都圍困了起來,來了一場匪夷所思一個不剩的大屠殺。

雖然胡蒼南封鎖了明軍的退路,但還是有訊息放了出去,並且傳到了京城,朱棣的耳中。

朱棣再次被激怒了。

如果說之前只不過是從屬國的內亂鬧到了自己這裡,作為宗主國在不失威信的同時從中調解一番。

然而現在,胡蒼南的這個舉動,已經無疑將這件事從國家的內部政治事件演變成了惡劣的外交事件。

這真是豈有此理!

大明作為安南的宗主國,朱棣下達的聖旨安南的國王就必須要執行,但凡有忤逆就是犯上作亂。

而此時,胡蒼南不僅陽奉陰違,竟然還敢殺掉大明指定的王位繼承人,而且連派去護送的使臣和明軍也殺戮乾淨。

這就已經完全超出了朱棣的忍耐範圍和底線。

朱棣或許可以容忍胡蒼南動用一些手段謀權篡位,畢竟他自己也是管用一些陰謀詭計的,反正也沒有真正犯到大明的頭上,只要他乖乖歸還王位,朱棣也打算不再過多的計較。

然而如今的這個結局,是朱棣始料未及的,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到胡蒼南竟然有膽子殺掉自己派去護送的明軍和使臣。

這簡直就是在藐視大明,藐視自己的威嚴。

朱棣要動真格的來告訴胡蒼南,順便告訴所有的屬國,什麼是宗主國不可冒犯的絕對權威。

說起來,後來得知安南國王派兵殺光了朱棣派去的明軍和使臣後,嵐琴曾經笑的前仰後合。

“竟然還有人敢這樣欺負到咱們這位皇帝陛下的頭上,我現在沒有在京城真是太可惜了,真想看看陛下的表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