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總編纂(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棣大概是完全沒想到葉羽會有這個提議,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葉羽繼續說道:“寧王殿下的才情恐怕不需要臣多說了。他不僅在學問上有所造詣,還在茶道、戲曲、宗教等諸多方面有所涉獵,也主編過《茶譜》,《私奔相如》等作品。”
“嗯,十七弟的才華確實是眾兄弟中最突出的。”
“若說領導能力,寧王殿下更是合適的人選,先不說他統領藩國時的政績和能力,單是他王族的身份就足以成為掌控場面的人。”
葉羽說完這些,就沉默了下來,靜靜等著朱棣做決定。
朱棣的沉默是因為他確實不知道該不該把總編纂這個職位交給寧王朱權,畢竟他有在心裡考慮削藩這件事,即便道衍告訴他眼下不能操之過急,但這並不代表這件事在他心裡就算過去了。
所以葉羽的這個提議讓他猶豫了,因為他不想讓寧王在這個時候立下這樣非同一般的政績。
朱棣此時的猶豫當然在葉羽的計劃範圍之內,他給了朱棣極長的思考時間,並且也做好了朱棣不會當場給出自己答案的準備。
不過,聰明人永遠都是留著後手的。
朱棣當時用總編纂人選需要謹慎斟酌為由暫且打發了葉羽,但他完全沒想到,葉羽雖然離開了,但自己也進入了葉羽佈置的局中。
朱棣當晚特意沒有住到甘露宮,因為江月和葉羽的關係太近了,況且對於朝堂上的事,他還是更喜歡跟徐儀華商量。
但是朱棣沒有想到的是,就連徐儀華都在這件事上跟葉羽站在了同一陣線。
當朱棣將這件事告知徐儀華之後,也向自己的這位賢妻尋求了意見。寧王朱權平日裡跟徐儀華沒有什麼過多的接觸,所以朱棣絕對相信徐儀華會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給自己提出建議。
朱棣確實料對了,徐儀華確實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但這也在葉羽的計算中。
徐儀華的意見是同意葉羽的提議,任命寧王朱權為編纂永樂大典的總編纂。
“嗯……你也這樣認為麼?就沒有其他人選了?”
徐儀華偏頭思考了下,反問道:“難道殿下有更合適的人選麼?”
“呃……這……”朱棣被自己的皇后反問住了,說實話,他確實沒有更合適的人選。
枕頭風一向是很好使的,葉羽知道經過徐儀華的勸說後朱棣一定產生了動搖。
果然,第二日下朝之後,朱棣就將葉羽叫到了東暖閣。
“朕昨晚仔細考慮過,覺得目前確實沒有比十七弟更合適的人選……”
朱棣的神情看上去還是有些猶豫,不過葉羽此時已經胸有成竹了。
“陛下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在任命寧王殿下為總編纂後,可以請道衍師傅來做監編,負責後期同寧王殿下一同稽核稿件,也可以在特殊情況下修正總編纂提出的有偏差的建議。”
葉羽這個提議正中朱棣的心思,如果有人監督,有人間接分去寧王的一些權力,也就可以成為有效的牽制,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只不過……”葉羽故意做出惋惜的神情,遺憾的說:“只不過寧王殿下要常住京城,無法輕易回到封地了。”
葉羽這話雖然說得十分遺憾和為難,但卻輕易達到了預想的效果,朱棣果然被徹底說動了。
在靖難之戰中也立有戰功的寧王朱權,是此時藩王中地位和實權最大的一位,朱棣若是存了削藩的想法的話,那麼寧王則會成為他最關注的一個弟弟。
然而,葉羽指出,如果寧王成為永樂大典的總編纂,那麼他將會遠離封地,長時間呆在京城裡,在朱棣的監視下行動,從各個方面來說其實也不能算是壞事了。
於是,朱棣終於下定決心,啟用寧王朱權作為本次修書的總編纂。
正式旨意下達後的第二天起,以寧王為首的修書團隊正式進駐文淵閣,開啟了永樂大帝在位時第一個輝煌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