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看著葉羽漫不經心又滿是得意的笑,不禁就覺得越來越看不慣他,但可氣的是,自己還幹不掉他!

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他本人本著勞模的精神苦心經營,終於讓這個曾經在元朝統治下滿身瘡痍的龐大國家恢復了繁榮昌盛、百業興旺的景象。雖然經歷了長達四年的內戰,但對於百姓的影響卻沒有多大。

洪武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直到傳到朱棣手中依然在起著正面的作用,朱元璋就像是一個盡職的管家婆,早已為自己的子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朱棣登基以後確實基本保持了父親的那一套系統,但他本人也在這個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改進。

“朕考慮了一段時間,太祖皇帝廢除宰相制之後,朝中的決策權和議政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這確實是一種加強君主權力的方法,但卻過於獨裁……”

東暖閣內,朱棣和葉羽正在議事。

葉羽沉吟道:“陛下,您好歹是皇帝,竟然會說出過於獨裁這種話……”

看得出,葉羽對朱棣這樣說是十分驚訝的。

朱棣笑道:“先不說獨不獨裁,朕已經快被這堆積如山的政務給累死了啊!再不找幾個人來幫忙,朕估計就要英年早逝了!”

葉羽大笑兩聲,道:“陛下原來是覺得累了啊!可惜臣並不想幫您。”

朱棣沒好氣兒的看他一眼,道:“就算你想幫朕也不會讓你幫,還有別的事兒要讓你去辦,議政的事朕準備分出去給別人做。”

“啊?陛下不會是打算丟給臣一些苦差事吧?”葉羽露出了一臉不情願的神情。

朱棣笑道:“不是苦差朕也不會找你,不過眼下還真沒什麼苦差。朕現在想建立內閣,你來幫朕制定一下內閣的制度和人員選拔。”

葉羽稍稍一怔,建立內閣,這是明朝整體政治框架開始形成的最初一步。

自太祖皇帝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明朝便漸漸按照歷史的推動走向了內閣制,到了明朝中後期,甚至已經形成了資本主義萌芽和君主立憲制的雛形。葉羽甚至一度認為,若沒有滿清的介入,若大明一直維持下去的話,中國會比現在要好很多。

作為一個從後世回來的熱血青年,葉羽也曾夢想改變這段歷史,讓大明的腳步走的更加長遠。

而今自己已經走到了這段歷史中,也走到了權力的中心地帶,不如就從現在開始,試著插手去幹預一下,或許就能換來好的結局。

那麼,第一步就是建立內閣。

“丞相制中,丞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很多情況下輕而易舉就能架空皇帝,所以我們要建立內閣的話,也要避開這種情況。”葉羽準備先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整理這個問題,“決策權歸屬於陛下,行政權分散給六部,那麼只需要把議政權單獨提取出來分撥給內閣的成員,在未來的運作中,既可以避免獨裁的情況出現,又可以規避臣下權力大於君主。”

朱棣不停的點頭,葉羽的分析跟自己所想基本吻合,他笑道:“如此的話,就請愛卿替朕分憂,儘快擬一個制度的方案出來,也可以儘快實施。”

葉羽嘆了口氣,揮手道:“好好!永樂大典之後現在又是內閣嗎?陛下你還真是會躲懶呢。”

嘴上雖然這麼說,但葉羽依然兢兢業業的幹了起來。他用了兩天的時間草擬出了內閣制度的雛形,整理成奏摺在早朝奏報給朱棣。

在葉羽的建議中,內閣並不屬於大明的政治機構,而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內閣負責的是議政權,他們每日在文華殿辦公,替皇帝審閱和整理各地呈上的奏報,並將自己的建議寫在紙上,然後以附頁的形式夾在奏摺中,這就是“票擬”。內閣成員整理好奏摺後,將它們呈遞給皇帝批示,此時皇帝形式的是決策權,他根據閣臣的建議作出自己最終的決斷,並下達執行,稱為“批紅”。

另一方面,葉羽的提議中還涉及了一點,內閣成員共設七名,官職不得高於五品,且一旦入內閣議政,則削去所有實權職務。這也是他考慮周全之後所提出的,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朱棣的意思。為了在日後防止內閣成員權力過大,特意降低他們的品級和身份,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

最後,葉羽提出了目前內閣合適的七人人選,這些人全部都是年富力強、才華橫溢但品秩較低,其中為首一人,就是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