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羽說的十分認真鄭重,朱棣自然是明白的,不成功,便成仁!

三年了,靖難這一戰已經打了三年了,這三年的征戰,他身邊的將領有一些已經死去,比如張玉。但這一次不一樣了,這是最後一次進攻!無論成敗,在此一舉!

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建文三年末,朱棣再次披掛上陣,他點齊了麾下所有的將士,做了最後的宣誓和誓師。

所有北軍都知道,這會是最後的戰役,這一戰將會成為全體北軍的背水之戰,只准成功不能失敗!

北軍的氣勢與從前不同,應該說這一次格外計程車氣高漲。

在必須成功的信念之下,朱棣開始了他最後一次衝擊。

而身在東昌的盛庸自然得到了訊息,他立刻開始戰前的準備,依然在東昌之外擺下陣勢,等待著朱棣的到來。

然而,盛庸註定等不到朱棣了,因為等他再次掌握朱棣的動態時,卻發現朱棣已經繞開了東昌,取道館陶渡河,連克東阿等縣城,兵峰直指徐州!

這下盛庸開始驚慌了,他在一瞬間明白了朱棣的意圖,修整了幾個月的朱棣不再把東昌當做目標,而是直接放眼那最終的目的地——京城。

盛庸在心裡暗罵,這種避開主力決戰選擇快捷有效的作戰方向的戰術,不用說一定是葉羽的提議!

葉羽這個人,還真的是個大麻煩!

無論再怎麼鬱悶,盛庸還是要趕快採取行動,如果讓朱棣到達了目的地,那麼一切都完了,於是他終於放棄了防守,開始了對朱棣的追擊。

作為南軍追擊先鋒軍隊的正是平安,他的速度極快,率領著四萬軍隊迅速跟上了朱棣的腳步。在平安看來,朱棣雖然是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但徐州城防守堅固,足以抵擋北軍,至少可以抵擋一陣子,只要盛庸的主力軍隊到達,內外夾擊之下,北軍一定會被徹底擊敗。

然而,讓平安大吃一驚的是,北軍又耍了花招,他們將平安引到了徐州,但卻沒有進攻徐州。

因為關鍵時刻,葉羽又給朱棣出了個主意:“殿下,如果換成你是盛庸,你現在會怎麼想?”

朱棣想了想,答道:“盛庸一定猜到我們的目標的攻下徐州。”

葉羽點了點頭,他狡猾的笑了笑,道:“不錯,所以我們就不能去打徐州。因為,永遠不要做敵人猜得到的事情。”

於是,朱棣和葉羽合謀了一下,決定繞開徐州,直接攻打宿州。

而已經在徐州備戰的平安得到訊息時,朱棣早已繞開了徐州,全軍加速直奔宿州。

平安終於徹底意識到了,朱棣根本就不想再做任何的對抗,他根本就不再顧慮任何擋住前進路線的城池,他的眼裡現在只有京城。

於是,平安無奈之下只得再次帶兵上路,繼續追擊北軍。

北軍的行軍速度很快,沒用多久就到達了宿州附近的淝河。

原本打算一口氣衝到宿州的朱棣,此時卻停下了腳步。

朱棣觀察了一下地形,然後對葉羽說道:“平安這條尾巴實在礙眼,不如在這裡把他解決掉吧。”

葉羽想了想,點頭贊同道:“不錯,變化多端才能出其不意的制勝。如今平安的心裡大概認定我們會一口氣衝到宿州吧,那麼我們就反其道而行,利用他的這個想法,在淝河這裡先解決掉他。”

由此看來,與心眼兒太多的人為敵真的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無論平安怎麼想,葉羽和朱棣總是能猜到他的心思,然後逆著他的想法去做。

葉羽這個人,一向把孫子兵法中的名句作為自己打仗的信條。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詭異多變,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勝利,這就是葉羽這個人最可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