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詳情”

“書友:影片上映之前大肆宣揚花國拯救世界之說,然而縱觀全片,絲毫沒有拯救的意味,反倒是讓鷹國繼續扮演了一個領導者的角色。當查理·弗羅斯特開啟那張所謂的救世地圖的時候,螢幕上出現了幾個鮮紅的字母“CHINA”,對比影片最後的方舟建造者無法登船,顯得尤為的諷刺。

書友:現實中鷹國多次職責花過軍事不透明,影片中將方舟製造基地選在西臧,這些一直緊咬花國人權問題不放的西方媒體宣揚西臧美好的目的是什麼?顯然並非是在稱讚京都政府。將方舟的製造基地選在西臧,其隱射花國軍事不透明的目的實際意圖暴露無疑,更是暗指花國在臧南邊境加派軍隊,帝國主義枉我之心不死。

書友:喜馬拉雅山崩塌,非洲好望角崛起成為世界新的第一高峰,當災難結束之後,世界版圖重新形成,國家地位需要重新定義。鷹國憑藉其領導者身份為方舟上的政客以及億萬富翁們指明新的家園非洲好望角。在在花非友好的背景下,一直以非洲所有者自居的西方媒體演繹出這麼一出酸溜溜的劇情,給人一種惱羞成怒的感覺。

書友:在鷹國英雄電影中,無論多麼偉大的工程都會在關鍵時刻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導致整個工程停滯,面臨失敗的風險。而每到這個時候,總會有一個英雄站出來,努力解決問題,拯救所有人。話說,設計和建造工程的成千上萬科學家、工程師合智合力卻被一個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個人”所拯救,這到底實在褒揚英雄,還是在否定集體?

任務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幫助更多的人類活下來。

任務難度:困難

基礎獎勵:推薦僄4000,月僄400。

任務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幫助更多的物種活下來。

任務難度:困難

基礎獎勵:推薦僄4000,月僄400。

任務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幫助一個國家完整的生存下來。

任務難度:地獄

基礎獎勵:推薦僄8000,月僄800,隨機高階裝備一件或者高階技能一個。。”

好…難…啊!!

凡是看過電影《2012》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末日基本上是無解的。

按照最後主角所乘坐運輸機的降落情況來看(本來只能降落到花過海,結果直接迫降到了西臧高原),一整塊大陸板塊竟然在幾小時內漂移了幾千公里,可想而知裡面的地震、海嘯威力有多大。

這種程度的災難,就算在地底挖洞都沒用。

孟東來開啟電影溫習了一遍,越看越覺得無解。

三個任務其實都能完成,比如任務一和任務二的要求都是“更多”,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數量,所以說就算救一個人,救一個物種也算是完成任務。

任務三同樣,要求拯救一個國家,但沒有具體規定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人口只有821人,孟東來只需要用一年的時間建造一艘巨型的運輸船,然後在災難發生之前,將這些人都綁架上飛機,以“小型可持續核聚變反應堆”為動力,一直飛在天上渡過災難初期就可以完成任務。

可是,梵蒂岡跟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拯救他們?

要想不被平行世界的書友棄書,任務三的拯救目標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口十三億的花過。

“我滴娘啊,13億人,怎麼拯救啊!”孟東來感覺自己頭都大了。

這還只是拯救人,不算任務二的其他物種,光是這些人後期生存所需物資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按照電影最後海嘯衝上喜馬拉雅山的災難程度,災後重建的難度比前期拯救他們更困難。

“老闆,中微子的質量非常小,就算大量的中微子被地球捕獲,質量轉變為能量,對地球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玉牒分析道。

“你什麼意思?”面對問道。

“我的意思是,中微子肯定不會導致地球發生這麼嚴重的災難,所以我們是不是考慮導致災難可能有其他的原因?”玉牒道。

“這不是重點,無論是什麼原因,電影裡災難會發生,我們前往這個世界之後,災難還是會發生,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高評價的完成系統釋出的三個任務。”孟東來回道。

這電影裡面胡扯的點還少嗎?

除了特效,這裡面宣傳的那些東西有那點值得贅述?

裡面的角色全都那麼偉光正,現實中可能嗎?

美國:地質學家,災難的發現者終結者,並且有著一位忠誠於國家的總統。

印度:善良而勤奮的人民,美國地質學家的親密朋友,同時也是災難的發現者之一。

法國:視藝術為生命的人(並且不會在意藝術品來自何方,必將視如己出)。

義大利:耶穌的子民,虔誠的教徒,更有一個為人民而祈禱的總理。

而本應該最偉大的花國,最適合應對大災大難的體制,卻在電影裡扮演了一個工廠的角色,可悲的是,最後建造方舟的工人竟然都不能登船!

在這個國家,發生這種事?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