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功七分,過三分,始皇的長生願(第1/3頁)
章節報錯
“著急,朕著什麼急?”
秦始皇嬴政看著張奉天,眼神中充滿著不解。
“陛下急在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更甚至始皇在如此情況下,居然開始相信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
“若是如此也就罷了,始皇居然相信那遊方道士的長生之說!這也是導致公子扶蘇致死也沒有辦法繼承皇位,胡亥繼位,宦官趙高陷秦國於水生火熱之中的根本原因!”
張奉天將秦始皇最為自豪的幾件事情都說了一遍,可是其意思卻不是誇獎,而是有種諷刺的意味。
秦始皇嬴政看著張奉天問道:“你說朕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有什麼問題!此等功績,古來聖賢皆不能,唯朕有此雄韜偉略!”
張奉天嘆了口氣說到:“陛下北擊匈奴,實在是不世之功,一舉打響了我大秦王朝,中原大地的威懾力!”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始皇命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算是為北部百姓謀福興!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將軍不負皇恩,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
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
打的匈奴部族敗逃,毫無抵抗之力!
我大秦王朝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
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始皇覆命蒙恬將軍統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
匈奴接連不敵,向北遷徙。
而為了鞏固河南地區,陛下設定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這場由陛下下令,蒙恬將軍統帥的對外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我後世華夏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小子張奉天,代後世子孫,謝始皇隆恩!”
張奉天站直身體,作揖彎腰,向秦始皇嬴政行禮恭恭敬敬的三鞠躬行禮,表達了他內心對秦始皇的北擊匈奴的認可和感激。
直播間彈幕——
放羊的小牛倌:“華夏後世子孫方天心謝始皇隆恩!”
愛情三十六計:“華夏後世子孫樓慶林謝始皇隆恩!”
生生世世:“華夏後世子孫李華龍謝始皇隆恩!”
天賦異稟:“華夏後世子孫秦馨謝始皇隆恩!”
.....
一個接一個彈幕出奇的統一,都是發自內心的感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
“區區匈奴而已,敢犯我大秦者,雖遠必誅!”
秦始皇嬴政很是狂妄的回應了自己的豐功偉績,隨後扶起張奉天,眯著眼睛,看著自己面前三鞠躬的張奉天,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張奉天接著說到:“對於始皇來說,自然是不足掛齒,但是對當時的邊境黎民百姓來說,卻是不世之恩。
同時,始皇還在討伐匈奴的同時,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
就比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
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始皇之深謀遠慮,實乃高見!”
秦始皇笑了笑,沒有說話,張奉天說到現在,都是在吹捧自己,誰知道這小子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