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是好?還是壞?(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軍醫院中多有使用,是一款非常有效的藥物。只是,嗎啡有一定的成癮性,畢竟是從從罌粟中提取出來的,比鴉片還容易讓人上癮。”
一說起鴉片,井邊一郎就明白了。畢竟他們腳下原本諾大的帝國衰敗,離不開鴉片的功勞。
“嗎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是在歐美流行了幾十年的萬能藥,這是一款偉大的發明……”袁朗像是一個忠實的藥販子,鼓吹著他手上的好貨。
他也並沒有誇大其詞的胡說。
早在1806年的時候,德國的化學家澤爾蒂納便首次從鴉片裡面提取出了嗎啡,並且還將其作為了鴉片的替代品,製作成了比鴉片藥效更好的止痛藥。
頭痛怎麼辦,來一片止痛藥。
感冒怎麼辦,來一片止痛藥。
身體疼怎麼辦,來一片止痛藥。
直到被發現具有成癮性,在那之前,止痛藥簡直就是一個萬能藥,在歐美世界廣為流傳。
甚至在被發現了具有成癮性之後,醫藥集團還大肆生產,並且派人遊說政府,想方設法的推遲立法。
這種基因,也許也就是二十一世紀,作為毒品之一的大麻,在歐美沒有被禁絕,反而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
回到正題。
嗎啡在二戰中,被各國軍醫作為鎮痛劑大量使用。
美國則更進一步,醫療兵能直接在一線為傷兵有效注射控制量的嗎啡。
是由於美國公司施貴寶,在二戰中的研發成果,而為受傷的前線大兵們帶來的福音。
戰爭中常用的嗎啡皮下注射器,像一個迷你牙膏管,內有32毫克的嗎啡。
管口密封,前裝一個雙頭針管,使用時下按針管以破封,然後進行皮下注射。
注射完畢後將注射器別在傷者的領口,以便計算嗎啡用量,防止產生用藥過量。
事後兩百多萬人成癮,證明不是說你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然而都知道會成癮,為什麼還會使用呢?
戰場是非常的無情和殘酷的,沒有嗎啡,士兵可能忍受不住疼,掙扎拉扯傷口造成更大的傷害,或者直接生生疼死了。
自從有了嗎啡之後,不管士兵在前線受了多重的傷(當然,若是那種傷及內臟要害的重傷,誰也無力迴天)。
只要是還有那麼一口氣在,便能用嗎啡暫時保住性命。
再加上其止痛的功效非常好,所以大多數重傷員都能撐過這段最危險的時期,直到被送往後方的戰地醫院接受治療。
不用是個死,用了可能就活下來,相信誰也不會選擇死亡吧?
美軍嗎啡普及開來,用量很大。日軍也掌握了這項技術,但一般不會配備前線,只會用在醫院。
袁朗解鎖了嗎啡的圖鑑,但出於某種考慮,他只給八路的醫院少量的提供,用來做手術止痛用。
此時拿出來,要說沒有用他來禍害一下日本人,那絕對是假的。
這東西控制不當,就容易成癮,其危害性極高。
比鴉片還厲害。
中國人被冠以東亞病夫的稱號,就是因為鴉片。
這一教訓,是個中國人就不能忘。
用來反向出口禍害一下日本人,袁朗沒有半點心理負擔。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