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消滅日偽武裝不會是難事,但要考慮到幹部的稀缺。

如果擴張太快,我們之前成立的工作團,或許是遠遠不夠的,也就無法有效的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了。”

三營的教導員從本職的工作入手,提出了他認為的困難。

新二團是作戰部隊,連一級有指導員,營一級有教導員,數量十分有限。

之前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上級派來的政工幹部也不多。

趙剛認可的點點頭,對李雲龍說:“除了政工幹部數量不足,還有一個問題,日軍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我們在此立足,盲目擴張太快不是好事兒。”

無論是發展根據地,還是抽調幹部,進村發動群眾。

都會削弱新二團整體的戰鬥力。

“我想,日本人那不能吃虧的德行,在咱們手裡吃了那麼大的虧,應該很快就會派大軍圍剿。“

四營長提議說:“咱們眼下,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軍事上,如何應對日軍的圍剿。”

六營的教導員問:“那麼,消滅日偽武裝,發動群眾的事情呢?”

“當然是等把圍剿的日軍打跑了再說,不然咱們現在幹了也白乾。”

“日軍什麼時候會派大軍圍剿,我們無從得知。難道日軍一日不動,我們就一日不開展工作嗎?”

兩人的爭論,可以算是新二團即將面臨的路線之爭,其他幹部各抒己見,也都加入到了爭論裡。

“行了!”李雲龍拔高了聲調,眾人都停止了爭論。

“工作肯定是要乾的,不能因為日本人要來,我們就害怕了,不敢幹了。

那他孃的成慫蛋了,讓日本人聽了都笑話咱。

但小日本兒也是要防範的,短則一兩個星期,長則一個月,肯定是大軍圍剿。都記在心裡面,工作的時候惦記著點。”

李雲龍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式拍板了。

命令各部隊發展的同時,做到既要,也要。

完成了這項討論,分配了發展的任務,還有生存的問題。

後勤處的處長說:“團長,政委,還有一個問題,咱們帶來的糧食,本身也就夠吃一個月。

現在多了一千多張嘴,就更不夠了。那些俘虜要怎麼處理,趕快拿個主意吧!”

這倒是個問題,八路軍盤踞在山區發展,對於山區的情況比較瞭解。

一般來說山區缺少耕地,土地十分貧瘠,產的糧食就不多。

現在又是六七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本地的老百姓能不餓肚子就算是好人家了,更別說支援八路軍。

從山區外買,想想都知道有多困難,日軍發現他們來了,恨不得立刻封鎖圍剿。

絕不可能允許糧食運輸進來。

“這是兩個問題啊!”

趙剛見到李雲龍沉默不語,便接過話題說:“以前,中央軍在這裡的時候,是怎麼解決糧食問題的?”

幹部們都是初來乍到,哪裡會知道。

“我知道,那會都是從黃河以南運來的糧食,但因為數量不足,再加上軍官剋扣,中央軍一半的兵都餓得皮包骨了,雖然他們之前也好不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