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是以雄辯的事實,粉碎了果黨頑固派編造的,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謊言,揭露了他們的反共陰謀。”

袁朗剛說了一半,李雲龍就忍不住又打斷他:“說得好,誰給咱們造的謠言?就是老將。

他的所謂的正規軍,跟鬼子打仗屢戰屢敗。從三七年到現在,除了一個臺兒莊會戰打贏了,其他的哪個不是打輸了!

咱們百團大戰的勝利,就是抽在他老將臉上的一個巴掌。”

趙剛點了點頭附和道:“是這個道理,很難想象委員長得知我軍的勝利,會是什麼樣的表情?

為民族的勝利感到高興?亦或是說擔憂、警惕?

從內心上來講,我願意相信是前者。但是理智告訴我,極有可能是後者。”

當時,國共兩種戰略導致兩種不同局面。

果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掌管著整個國家機器,肩負著國家正面戰場的抗日重擔。

當時政府堅持片面抗戰,主要打陣地戰、拼消耗,甚至炸開了花園口的大壩,企圖用黃河水阻擋日軍的凌厲攻勢,對於河南人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整個抗日戰爭中,果黨軍22次會戰中,只有徐州會戰的臺兒莊打得比較好,給敵人以重創,而其餘會戰全是潰敗。

連連潰敗之下的國民政府,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重慶,幾乎所有的正規部隊都佈防在大西南的山區與日軍對峙。

在嚴峻的形勢下,某委員長也看到了敵後游擊戰的重大作用。

相比當時的果黨,兔黨是區域性執政,領導著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和新四軍,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敵後開闢了19塊抗日根據地,進行著獨立的游擊戰爭。

激發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國民潛力,形成了真正的銅牆鐵壁。

“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謠言,最早炮製者是某委員長。

關於八路軍不積極抗戰的說法,既違背歷史,又是陳詞濫調。

1940年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了,某委員長在重慶召開了全國的參謀長會議。

他做了精心的安排,在會上親自點名批評八路軍“遊而不擊”,對友軍搞摩擦。

按照事先安排,一百個參謀長群起而攻之,各戰區連續發言兩天整。

到了第三天,八路軍的參謀長葉健鷹,僅用兩個小時的發言,講八路軍兩年作戰的戰況和成績。

拿出電報舉例國民黨軍與日軍勾結,殺害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員,以及家屬等罪證,把他們批得體無完膚。

當時某委員長非常尷尬,這個勝仗傳為葉公舌戰群儒的佳話。

究竟要抗日還是要反共,或者兩者兼具。

某委員長不知道有沒有在他的日記當中,記載他的心中想法?

不過,正經人誰寫日記?

誰能把心裡話寫日記裡?

寫出來的那還叫心裡話嗎?

下賤!!!

“百團大戰期間,尤其是第一階段之後,無論是我根據地,還是果黨統治區,無論是我軍還是友軍,

對百團大戰的戰績都是肯定和讚譽的,的確可以叫作“異口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