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秀才連做官的邊都摸不到。

若非揭不開鍋,又沒信心繼續科舉,他是不會來應徵王府的差事。功名利祿之心,他不比其他讀書人少。

萬管事一副看透一切的樣子。

“這樣吧,我可以做主借你半袋糧食,也不收你利息。只要求你若是能考中,將來進了王府,用心辦差,忠心為主,莫要三心二意。”

孫秀才大喜過望,躬身一拜,“多謝管事慷慨。”

“此乃王爺恩典。”

“是!這都是王爺的恩典。”

終於借到了糧食,還搭了農閒莊的順風車前往雙河鎮。從雙河鎮回家可以走河道,更近一些。

無獨有偶。

孫秀才不是唯一一個應徵的同時還要找王府借糧的秀才。

這幫秀才臉皮真夠厚實,膽子也真大。

也說明,這幫秀才是真窮。

要不是窮到無路可走,萬萬不會自絕前程,跑來應徵王府差事。

要知道,如果履歷上有過王府辦差的經歷,將來就算脫離王府重新走仕途,仕途也不會順暢。

上官一看你的簡歷,咦,竟然在王府當過差,得仔細斟酌斟酌。萬一噁心了宮裡某個貴人,或是得罪了某個皇親,得不償失啊!

皇親貴戚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這家和那家不對付,這王府和那王府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用王府出來的官員。

這就是為什麼,進了王府,就等於絕了仕途前程。

……

劉珩翻閱報名者的簡歷,得知不少報名者竟然窮到揭不開鍋,一個個餓得面無菜色,著實驚了一跳。

“怎麼會如此窮困?”

讀書人都窮成這鬼樣子,普通百姓豈不是要吃野草樹根。

“王爺明鑑,這些窮酸秀才都是不事生產,又拉不下臉面出門幹活掙錢。畢竟是個秀才,還是得講究點體面。”

“已經餓到揭不開鍋,還講什麼體面。吃飯事大。”

“王爺誤會了,對於讀書人來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劉珩不認同,“人都快要餓死了,哪還管什麼失節與否。只要不涉及到投敵叛國,為了吃飽必要的時候就該放下面子,務實肯幹。既能讀書,也能下地種田,出門幹活,才是本王需要的人才。”

“王爺的要求有點高,這年頭讀書本就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擔地開銷。能讀書,家裡都有點底子,何至於要出門幹活。”

“那這些秀才……”

“這些只是不擅經營,或是腦袋愚笨,別人讀一年,他得讀三五年。讀書時間越長,開銷越大,自然就是越讀越窮。”

章先生沒體會過越讀書越窮的生活。

但他認識很多貧寒學子,這些人未必一開始啟蒙的時候家裡就窮。多半都是讀書到中途,家裡才開始越發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