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外,聽著城市裡越來越多的警笛聲響起,羅森隨便選了一個方向就開始朝著前方掠去。

雖然他對自己此刻的狀態不明,但是幸運的是原有的能力都在。

並且不知道是不是虛擬世界的原因,隨著吞噬同化數量的增加,原本的能力似乎也增強了一絲絲。

這是一種特殊的變化,與現實世界完全不一樣。

放在現實世界裡,他吞噬同化一些普通人類,除了補充一點點生物能量外,別無他用。

然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那些死亡後化身資料資訊的“人類”,讓他的能力從本質上得到了提升。

簡單點說,他吞噬同化的“資訊資料”越多,在這個世界裡發揮出來的能力就越強。

更加驚人的是,它似乎符合資訊熵的相關概念,那些混亂的資料,隨著數量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確實比最開始變得稍微有序了那麼一點。

隨著對腦海中那些相關知識的梳理,對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羅森逐漸也有了一些答案和猜測。

一個由資訊和資料構成的世界。

真實的物理引擎,虛擬的喜怒哀樂。

對於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類”而言,物質世界裡能夠做到的事情,在這裡他們照樣可以完成。

公平和正義,貧窮和富有,失敗和成功,哪怕是在虛擬世界,人類也沒有形成大同社會,而是繼續過著參差不齊的人生。

從最本質的角度去看,他們其實和在現實世界裡生活的生物沒有任何區別。

不同之處也只在於現實世界裡生物消耗的是最原始的物質,而在虛擬世界中,它們消耗掉的只是算力和資訊。

與此同時,資訊熵的大小,決定了他們的參差。

擁有的資訊量越大,知道的就越多,在虛擬世界裡看上去就會越顯得“成功”。

所以,他透過吞噬同化得到虛擬世界裡其他“人類”的資訊,能力獲得增強,有可能也複合此世界的執行規則。

全知既全能,在虛擬世界裡,它似乎並不是一句空話。

此刻,只要不斷吞噬就能持續變強。大好機會放在眼前,但羅森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理智和謹慎。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更不知道它的運轉模式。

如果單純由資料裝置維持和運營這樣一個世界的運轉,那麼只能說它的創造者非常不得了,在資訊科技這一領域來到了一個很高深的程度。

記憶裡,這樣的世界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單是憑藉自己目前所掌握的資訊,羅森根本無法判斷出此地是哪一個世界。

因為虛擬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無法保持永恆不變的真實性。是真是假,全部掌握在它的開發者手裡。

他們對於虛擬世界,就如同神話故事裡創世的神靈,擁有對整個世界系統的設計和干涉能力。

天空是什麼樣,土地是什麼樣,世界裡面有什麼東西,全部由他們來決定。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搞事,羅森倍感壓力。

為了探查真相和驗證想法,他肯定是要繼續行動,不可能束手就縛的。

並且按照現在局勢,就是想停也停不下來了。

虛擬世界裡出現了一段多次對系統造成影響的病毒程式,估計安裝好的防火牆和防毒程式已經開始啟動,可能會一直持續來清除,直到將其消滅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