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感顧名思義就是……”

聽著,聽著,泰山神色凝重……

編輯們審稿的角度和作者創作的角度自然不同。

網文屬於長篇連載機制,動輒一年往上的連載時間,使得很多編輯會特別注重小說開篇,也就是現在網文圈盛傳的黃金三章。

倒不是他們能從開篇判定一本書的命運,而是市場和讀者不會給作者太多的時間。

編輯們要迎合市場,要提高業績,自然將重點放在了開篇上,衝突是否強烈,開篇是否新穎,題材是否有趣……

繼而決定簽約與否,再根據讀者追讀資料來決定推薦的優劣。

這一套流程下來,看的是市場和讀者的反饋。

但卻在無形之中壓縮了慢熱題材的生存土壤。

編輯們在業績的壓力下,也開始追求短平快。

因為他們沒有閒心判斷,這部小說到底是題材慢熱,還是單純寫的差勁……

泰山心裡也清楚,這樣不行,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方法。

或者說編輯的實踐缺乏理論指導。

但現在不同了!

李想的這堂課,不僅給廣大作者帶來了啟發,就連他也隱約有了如何改進簽約模式的思路。

用李想的這套理論,來判定小說是否能簽約,或許比編輯們依靠市場反饋更加穩妥。

這樣一來也給慢熱型的小說增添了更多的機會!

“放下手頭工作,去會議室開會!”

編輯們面面相覷,不知道總編到底在搞什麼名堂。

等眾人來到會議室後,才發現投影屏上正在播放李想講課的影片。

泰山鄭重的說道:

“都給我仔細聽,一個初入網文行業半年的作者,不僅成為了起航的至高神,關鍵是他對市場,讀者,題材,乃至網文的發展趨勢竟然比在坐很多資深編輯要強!”

“我們經常說題材要與時俱進,作者要學會創新,但我們自己呢?”

“作為市場和作者的唯一紐帶,如果連你們都無法判定一本書的潛力和未來,那麼遲早要被淘汰!”

眾人頭一次看到泰山神情如此嚴肅,口觀鼻,鼻觀心,都不敢大聲喘氣。

“低著頭幹嘛?看影片啊!”

無緣無故被總編訓斥一頓,要說不委屈是假的,他們手裡或多或少都有幾位自己發掘,並培養的大神。

真要下場親自動筆寫小說,或許自己比不上大神。

但要論眼光和對市場題材的洞悉,他們不覺得會輸給李想。

哪怕他是起航新晉至高神!

帶著挑刺的心態,眾人聚精會神的看向投影儀,從頭觀摩李想的講課。

從漫不經心到目瞪口呆!

短短十分鐘內,這堂課便征服了所有編輯!

如雷貫耳,醍醐灌頂,大徹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