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們看不懂這首詩不要緊,有的是人能看懂。

大家在看到這首現代詩的時候,腦海裡第一印象,想到的便是龐風。

要知道,龐風就是依靠賞析講解李想的現代詩以及古詩而出名的!

更別提,龐風作為文學社的指導老師,又和李想認識,並且在一所學校,兩人關係匪淺。

所以一般來說,即便市面上有很多人賞析分析李想的現代詩和古詩,但是眾人都不買賬,只有龐風分析和賞析的現代詩,大家才會認為這是李想本來的意思!

而龐風又向來是李想的死忠粉,搖旗吶喊這件事,他做的多了,這一次也不例外!

看到微博抖音有許多人@自己,他連忙登入檢視,發現原來是李想發了一首現代詩,他也顧不得剛剛下班,連忙賞析,花費半個多小時,寫了一篇2000字的文稿,然後開啟直播,粉絲們蜂擁而入。

龐風正襟危坐,看著直播間的人數突破百萬,想想這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情了。

自己每次開直播,如果不是因為李想,絕對不會有這麼高的熱度,能有10萬加就已經很不錯了,而這一次,100萬加,對他來說也是比較難得的事情!

龐風輕咳一聲說道:

“知道大家來都是為了什麼,咱也廢話不多說,開始賞析李想的這首我為美而死!”

彈幕瘋狂的刷著——

“龐老師,就等你解析呢,其他人解析我都還看不上!”

“沒錯,沒錯,快點的吧,這首詩的每一個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就不認識了,有一說一,粉的偶像是學霸,這在娛樂圈也太少見了,搞得我們好像是學渣一樣!”

“把好像去了!樓上的,咱們本來就是學渣!”

“明明知道李想回應了,可是,卻不知道他回應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種感受真不爽!龐老師!抓緊點,爺們都等著呢!”

龐風也沒有廢話,直接開口賞析道:

“詩的開篇就直接說明【我】因美而死,剛剛躺在墳墓中,就遇到了一位鄰居,【他】為了真而死,兩人都為追求有價值的東西而獻身,這裡的“美”是指李想所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種變化呈現的美以及自然本身存在的美,但是“真”的含義卻似乎難以從詩中看出,李想只是含糊地說美和真“二者是一”!”

“這不禁使我想到詩人濟慈的傳世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這種聯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對“真”的透徹理解!”

“第二節描述了兩個死者之間的談話,“我們是兄弟”運用了象徵手法,闡明瞭他倆生前的宗教信仰相同,因為只有宗教信仰一致的人們,才能彼此稱作兄弟!”

“最後一節陳述“我”與“他”在感情上有共同之處,沒完沒了地交談,直到軀體變成泥土,名字被人們遺忘,“像親人”運用了暗喻的手法,李想把兩個死者之間的交談比作兩個同鄉人之間的傾述,以便更好地表達死者之間的情感共鳴,而“房間”一詞上運用了影射的手法,暗指“墳墓”!”

“這裡李想將墳墓比作房屋,一個人從生到死、從人間到墳墓這一讓人無比恐懼的景象在李想筆下就彷彿一個人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從白天到黑夜,告別老朋友結識新朋友一樣自然、輕鬆,短詩最後兩句”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掉,我們的姓名——”更是讓人聯想到歲月流逝,引起無限遐思!”

“青苔實為墳頭長滿的野草,此處作雙關語,除了本意之外,還被賦予新意:死亡,嘴唇指的是墳墓的入口,最後提到的名字則為載有死者姓名的墓碑,當青苔蔓延上唇際,在死亡中被遺忘,李想仍不懈地追求”

“整首詩歌語氣自豪、情調莊嚴,也存在一種失落的氣氛,因為在用自豪而莊嚴的格調讚揚兩個英雄主義精神之餘,李想意識到不論是美還是真,兩者都不是永恆的東西!死亡本身就是李想對自己遭遇的比喻,一心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被認可的李想與傳統和世俗格格不入,掙扎之後便放棄了,因為其對作品有著自己的審美原則!”

龐風的賞析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眾人立馬就明白了!

對啊!

這件事從發生到如今,錯的從來就不是李想!

一個獎項的設定,應該是看重作品質量的,而李想做了他能做的一切,那便是寫出一部好的作品,並且投稿參賽!

至於其他的事情,是他能把控的嗎?

並不是啊!

而他筆下,因為和西方科幻世界觀格格不入的三體,真的沒有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