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姚崇光下場?碰上李想殺手鐧《受戒》!(第3/4頁)
章節報錯
谷匢至於作協會長這個位置是李羽的,還是其他人的,對於此刻的兩人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第七賽道——朦朧】
題目新鮮出爐,朦朧這兩個字,看似寬泛,看似比鄉土更好切入,但不少作者卻動不了筆,正因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他們反倒找不到角度。
這個題目寫起來簡單,但是想寫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書房裡,自從決定參加這個比賽後,他便再也沒有待在現代詩協會,畢竟他是參賽選手總是待在主辦方的地盤上,容易惹人說閒話。
姚崇光伏案正奮筆疾書,他半輩子的不甘,半輩子的妥協,半輩子的不情願,曾經為了上位,他將自己的文學志向強行扭轉,但此刻,他滿肚子的牢騷,滿肚子的委屈,在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時間,便化作一篇篇短篇流淌於他的筆下。
姚崇光明白這一仗派贏了,將會是他輝煌的開始,如果輸了,只不過是夢醒罷了。
與此同時,李想坐在陽臺的搖椅上,伴隨著鞦韆的晃動,他眉頭微皺。
朦朧,這種不帶指向性的題目,反倒讓他犯了難,倒不是不知道寫什麼,而是不知道到底選哪一篇。
他皺眉思索著,眺望遠方,忽然看見沙灘的盡頭,海浪一朵朵,潮起潮落。
劉永希正在和伍宇恆嬉戲打鬧。
李想見狀,忽然有了主意。
他回到屋裡,拉開椅子坐下,在鍵盤上敲擊著,螢幕上顯示出兩個大字,名為——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發表於《BJ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受戒的作者汪曾祺老先生汪在地球被譽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華夏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華夏最後一個士大夫。”
可想而知,他的影響力有多大,而他的短篇代表作便是——受戒。
這部作品在當時的時代,影響力也非同一般——上承京派文脈的《受戒》,曾獲得《京都文學》評選的1980年度優秀短篇獎的“獲獎作品”。
儘管由於題材、風格“另類”,在《受戒》問世的當年主流評論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讀者的歡迎,一個公社書記對汪曾祺說,他們公社開會時有兩位大隊書記一邊開會,一邊默寫《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的對話。
時間證明,《受戒》及其後汪曾祺發表的一系列作品跳出了1949年以後文學界主流關注“宏大主題”、“宏大敘事”的藩籬,側重於關注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謳歌人情人性之美,開創了20世紀80年代中的新格局,對尋根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甚至在後來,受戒還入選了華夏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名單。
李想倒不是針對姚崇光,而拿出受戒這個殺手鐧,而是覺得對於朦朧這個賽道題目,沒有什麼比年少的愛情更符合它的意境。
至於姚崇光早不參賽,晚不參賽,偏偏在第七賽道和他相撞,偏偏撞上了受戒。
那隻能說他運氣不好了。
受戒的故事只有寥寥一萬兩千字,但是卻影響深遠,故事大概講述了——庵趙莊有座荸薺庵,庵內13歲的小和尚明海因為家裡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帶來出家的。
他舅舅是庵裡的當家和尚仁山。庵內和尚們並不恪守戒律,一樣過著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來庵上的的路上認識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薺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會描畫,這一技藝令小英子即將出嫁的姐姐著實風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畫繡出來的鞋三十里方圓都傳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起栽秧、薅草、車水、放割稻子、打場看場。
四年以後,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彌尾”,將來能做方丈。
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數天後,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過戒的明海回庵趙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