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死難的百姓,他們的親朋好友幾乎遍佈南直隸的各個州府。

得知朱弘棟的命令,得知朱弘棟將要在祭祖大典之上,用博洛和眾多韃子的人頭祭奠太祖爺爺,同時用他們的人頭紀念死難的百姓。

得知這個訊息之後,整個江南各個州府的百姓,爭先恐後的報名參加。

尤其身上帶著血仇,有親朋好友死在清軍屠刀之下的百姓,他們堅決要求親眼見證韃子死在自己眼前,他們堅決要參加這次祭祀大典。

尤其朱弘棟還給出了特別的政策,所有參加這次祭祀大典的百姓,都會有朝廷的兜底,都會由朝廷負責路費,由朝廷負責保護他們的安全。

有了這麼好的政策,更是讓各地的百姓踴躍參加。

朱弘棟的命令下達之後,江南各州府的百姓,立刻絡繹不絕的湧上道路,像海納百川一般,由一個個村莊走出來,走上一條條小路,匯聚成一個個人流,最終這些人流匯聚到大路上,變成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斷湧向應天府。

江南各地的道路上,到處都是湧向應天府的人群,分佈在江南各地的水網之中,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船隻,船隻上載滿了參加祭祀大典的民眾。

龐大的人流不斷湧向應天府,一條條大大小小的船隻,順著京杭大運河,順著長江快速嚮應天府聚集而去。

大量的人群像潮水一樣湧向應天府,立刻給應天府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讓應天府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朱弘棟緊急派出所有士兵維持秩序,朱弘棟在孝陵附近開闢了面積龐大的臨時營地,調動了大量的軍用帳篷,讓這些來自於江南各個州府的百姓有條不紊的入住營地。

在朱弘棟有效的指揮下,龐大的人口快速被疏導到營地的各個位置,本來可能會造成管理災難的海量人口,居然被朱弘棟管理的井井有條,沒發生什麼大的騷亂。

這種強大的管理能力,讓魯王朝廷的文武百官歎為觀止,同時也讓他們越發的明確,世子殿下從能力上要遠超過魯王許多。

這個事情,讓魯王朝廷的文武百官再次堅定了一點,中興大明的事業,只有世子朱弘棟才能扛得起來,只有在朱弘棟的帶領下,大明朝才能得到復興。

朱弘棟在緊張籌備祭祀大典的同時,四個野戰團先後返回應天府。

得知野戰團全員迴歸之後,朱弘棟立刻下令,開始在全軍的範圍內選擇退伍兵。

要求全軍所有年齡超過二十五歲的普通戰士,要求所有身有殘疾,要求所有家裡是獨子的戰士必須退伍。

在朱弘棟的要求下,很快有一千五百餘人被統計出來。

這些人要麼是年齡太大,要麼是在歷次戰鬥中不小心受傷落下了殘疾,要麼就是家中只剩他一個兒子。

這些人本來戀戀不捨,壓根不想退伍,因為跟著世子殿下,可以不斷的獲得勝利,不斷的獲得賞賜,所以這些士兵壓根捨不得退伍,還想繼續跟著世子殿下打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