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越看越喜歡,拍拍朱弘棟的肩膀。

“好!好!不愧是本王的兒子!不愧是太祖的子孫!中興大明的重任肯定要落在本王兒子的身上!”

魯王抓著朱弘棟好一頓誇獎,這才將視線轉向站在朱弘棟身後的眾多世子幕僚,魯王打量著為首的一人。

“可是傅冠傅元甫?”

“正是微臣,微臣見過魯王殿下!”

魯王笑呵呵的打量著面前的傅冠。

“元甫,據本王所知,你一直閒居在家,當時弘光立朝,為何不肯出山,隆武立朝,人不肯出山,反而選擇輔佐本王這個初出茅廬的六子?”

“啟稟殿下,弘光朝人浮於事,只知黨爭不知抗清,對內跋扈妄為,對外只知俯首投降,清軍來了,為王者棄國都而不顧,無數錢糧,無數大軍,全都空付。”

“隆武朝,堂堂天子困於權臣之手,意志不得伸張,乞憐無用,震怒無用,百事無從做起,彷徨無計,不似中興明主。”

“甲申國變以來,唯獨世子殿下激流勇進,力挽狂瀾,這才是中興大明之徵兆。”

“而不是所謂的,中興自古舊南陽!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

傅冠侃侃而談,聽得周圍的文武百官連連點頭。

傅冠口中的中興自古舊南陽,實際上是隆武麾下一班大臣的吹捧。

因為隆武稱帝以前被封為唐王,所在的封地就是南陽,而南陽又是劉秀起家之地。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最終中興漢朝。所以在隆武朝的官員眼中,這是某種徵兆和預示。

被封在南陽的唐王,艱苦樸素,封為藩王之前歷盡艱險,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並且唐王禮賢下士虛心納諫,心懷天下,果敢明毅,看著非常有明君的架勢。

這讓隆武朝廷的官員,忍不住將隆武比作劉秀,對他寄予厚望。

但是站在外人的角度看,這種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反而顯得非常滑稽。

如果要真的是明君聖王,也不至於在福建當了一年皇帝,不僅一事無成,還丟掉了江西,丟掉了四川,讓自己的首輔戰死沙場。

首輔可是宰相呀,是標準的文官,居然被局勢逼著不得不親自領兵上陣,這事兒無論如何都要由皇帝背鍋。

首輔陣亡,隆武的責任非常大。

與之相對應的,看看世子殿下朱弘棟,兩相比較一下就可以明白,中興明君應該是什麼樣的。

聽了傅冠的話,魯王臉上的笑容一直經久不散,似乎比直接誇獎自己還要來得高興。

魯王跟傅冠閒聊幾句,隨後開始逐個的接見朱弘棟世子幕府下的這些幕僚。

在他身後,宋之普和方逢年主動與傅冠見禮。

三個人以傅冠的年齡最大,資歷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