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朱弘棟帶領留守的新軍士兵,前往龍江關迎接魯王。

新軍士兵,再加上剛剛招收的這些新兵,間隔一步,整齊的排列在街道兩側,頂盔貫甲,手握刀槍,全副武裝衣甲鮮明,一個個腆胸疊肚威風凜凜。

這可是監國魯王,相當於天子,迎接天子入城,給天子站崗,這對於普通士兵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榮耀。

在這些士兵身後,聚集著大量早已得知訊息的百姓,一個個翹首企盼,打算親眼看看天子長什麼樣。

街道兩側計程車兵和百姓一直從龍江關延伸到紫禁城,十幾公里長的街道兩旁,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頭。

朱弘棟帶著手下的幕僚,恭恭敬敬的迎候在龍江關碼頭上。

一群人天色剛亮就等在碼頭上,一直等了一個多時辰,太陽早已躍上半空,朝霞映照著江面,波光粼粼,霞光萬道,讓寬闊的長江江面顯得蔚為壯觀,迤邐萬分,讓朱弘棟心中油然生出一種江山如此多嬌之感。

就在這霞光中,遠遠的天際線上,幾張白帆越出天際線,隨即連綿不斷的船帆出現在江面上,密密麻麻,連綿不絕。

一個龐大的船隊逆著長江,緩緩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之中。

為首的一艘大船,上面兒旗幟招展,明黃色的龍旗迎風飄揚,船頭上一群文武百官,服緋朱紫,衣冠禽獸,胸前不是麒麟就是仙鶴,不是白澤就是錦雞,鬥牛服、飛魚服、莽袍交相輝映,花團錦簇。

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朝廷重臣,這一群朝廷重臣群星捧月一般,簇擁著為首的一個身著明黃色龍袍的人,正是監國魯王朱以海。

魯王眺望著遠處的應天府巍峨的城牆,心中感慨萬千。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應天府,雖然應天府一直作為帝國的南都,但是大明朝已經很少召集親王前往孝陵祭拜太祖。

而以前國都是北京,但凡有什麼事兒也基本是去北京,作為南京的應天府,反而沒機會前來。

清軍入關之後,路王一路南頭到浙江,中間又經歷了弘光朝廷,也一直沒有機會前來應天府覲見。

誰想到世事曲折離奇,如今他居然是一個光復中興的身份踏足應天府,並且將要在這裡登基稱帝。

此事在來的這一路上,群臣早已經討論了一遍又一遍,文武百官的觀點早已經統一,大家一致認為,祭拜孝陵之後,就要讓魯王正式的登基稱帝,昭告天下的同時也將魯王當初與隆武的賭約公告天下。

現在隆武皇帝登基一年多了,一直沒能取得什麼進展,反而迎來一次又一次大敗,不斷讓國土淪喪,甚至都控制不住手下的大臣,不得不御駕親征,偏偏御駕親征還沒有幾個人響應。

就在這時候,魯王收復了應天府,祭拜孝陵之後登基稱帝,再把當初的賭約揭出來,看隆武皇帝怎麼辦?

這時候隆武皇帝就會失去大義,如果他強要賴在皇位上不肯退位,肯定會人心盡失。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稍挖挖牆角,就可以把聚集在隆武麾下的文武百官挖過來,讓隆武體驗一把眾叛親離的感覺。

當魯王相對於隆武對比過於明顯,形成碾壓式效果,讓這些文武百官二選一的時候,指望這些文武百官忠誠於隆武個人完全是緣木求魚。

這些文武百官就算心中有忠心,估計也是相對於大明朝的忠心,而不是針對於某一個皇帝的忠心。

魯王只要給這些文武百官一個選擇,讓他們清晰的看到,中興大明朝還要靠他魯王,那麼隆武會以下的那些文武百官肯定就會趨之若鶩,立刻拋棄隆武匯聚到他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