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工業的力量(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弘棟同樣很感慨,只不過他的感慨和張天倫的感慨完全不是一個方向。
朱弘棟發現,明末這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技術水平已經相當高了,似乎正在孕育一種質的變化。
如果沒有朝代更迭,也許,這片土地上會孕育出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未可知。
就比方說這個軍械廠,朱弘棟提供的只是一種來自後世的視角,指出成功的方向,具體的工作還是靠明末的工匠們實現的。
朱弘棟只是那個捅破窗戶紙的人,只是那個開啟窗子的人。
他只負責提供理論方向,具體的技術細節,技術實現,他基本上沒怎麼參與,全靠明末這群人。
比方說各類機床,以及水利的應用,這些真的只是一層窗戶紙,並沒有脫離明末的技術水平。
這些明末的匠人,在他的指點和資金供應下,一手一腳的打造出這個近代化的工廠,真的是讓人歎為觀止。
“張大匠,我覺著,既然現在這個位置水利已經利用到極限,那麼索性將不關鍵的工序轉移出去,比如木材加工,就完全沒必要繼續放在軍械廠裡。”
“可以再往東一點,在金華江上游,另尋一處合適的地方,建設一個分廠,將非關鍵工序挪到那邊去;這裡作為總廠,只需要負責最關鍵的部分就行了。”
張天倫覺著王爺這個想法不錯,不過想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個問題需要解決。
“王爺,建設分廠沒問題,但是您得給錢了!”
朱弘棟聽了一樂。
“行,錢不是問題,哪怕新軍少發點餉銀,也必須要保證你這邊資金充足。”
“嚴格來說,你這邊的軍械廠,才是我們戰勝清軍的最主要力量。”
張天倫沒想到朱弘棟對軍械廠的評價這麼高,把軍營現場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士為知己者死,張天倫臉上湧起一股感動的神色,拱手為禮。
“王爺如此看重,微臣必定不負所托。”
朱弘棟拍了拍張天倫的肩膀,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張大匠,現在咱們熟鐵和鋼的產量分別有多少?”
“熟鐵這邊五個鍊鐵爐晝夜不息,一天可以煉出八千斤的熟鐵。三座平爐一天要消耗四千斤的熟鐵,另外再投入兩千斤左右的生鐵,總計可以生產六千斤的鋼水。”
朱弘棟大致估算一下,這個熟鐵和鋼的產量差不多已經能夠滿足軍需。後續即使再次擴大軍隊規模,按照軍械廠現今的鋼鐵產量,應該也能夠供應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