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怎麼實現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通紅的鐵條很快被敲擊成一根中空的鐵管,鐵管大致加工完成,立刻送到下一道工序進行精修。
鐵管被再次加熱到通紅,這次水利鍛錘變成了小錘子,敲擊的速度更快,通紅的鐵管在鍛錘的敲擊下逐漸被打實,縫隙和毛邊兒漸漸消失,外部輪廓變得越來越圓潤整齊。
一根鐵管被基本鍛造完成,立刻被送進一個水力鏜床,仔細修正鑽圓內徑。
鏜好的槍管被埋進堆滿木炭粉的箱子裡,進行滲碳處理。
當這一道手續完成之後,一個槍管兒已經基本完工。
隨即槍管送到下一個工序,在上面鑽出火藥孔,然後把槍托給安裝好,隨後安裝燧發機構。
在這裡,流水線開始出現分支,另外有一條分支專門負責打造燧發機構,還有一個分支專門負責木料加工,將木料利用水利車床車削成槍托。
幾個不同的流水線分支,最終在組裝車間會合,不同的零件在組裝車間被組裝成一杆嶄新的自來火魯密銃。
朱弘棟順手從加工好準備裝箱運走的成品裡拎出一杆魯密銃,就見槍管光滑圓潤,槍管內壁均勻質地細膩,拿在手裡冰冷沉甸甸的,很有質感。
朱弘棟仔細檢查一下魯密銃,親手掰開了燧發機構,扣動扳機,隨著啪啪的響聲,立刻有火花在火藥池裡閃現。
朱弘棟另外又拿起一杆魯密銃,把兩杆魯密銃的槍口湊到一起,觀察內徑的差別。
結果他驚訝的發現,自己用肉眼居然分辨不出來差別。
“張大匠,你們的公差控制到什麼程度?”
上次朱弘棟給張天倫這些人講流水線的時候的時候,特意強調了標準化和公差的意義。
現在生產的魯密銃,口徑都是五分的,現在只能控制到三厘,再細就非常困難了。
朱弘棟在心裡默默換算一下古今的度量單位。
明朝這邊一尺差不多三十一厘米左右,一寸是三點一厘米,一分是三點一毫米,一厘是零點三毫米,而五分大概是十五點五毫米。
就是說魯密銃的口徑基本是十五點五毫米,而公差可以控制在零點三毫米左右。
朱弘棟這麼一換算,立刻明白張天倫所說公差的意義了。
憑藉這種初級的,水利驅動的半手工流水線,居然能夠將公差控制在零點三毫米,已經非常厲害了。
公差達到這種級別,魯密銃的零件已經完全可以互換通用了。
朱弘棟毫不吝嗇誇讚。
“張大匠,你們如果一直能夠將公差保持在一厘之內,這個絕對是極大的一個創舉,對未來軍械廠不斷升級,製造更先進的軍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天倫聽了朱弘棟的誇獎,謙虛道。
“也是王爺提供的鐵匠手藝好,要是沒有王爺聚攏了這麼多好鐵匠,卑職就是想控制公差也控制不住。”
朱弘棟其實非常好奇,在他印象中,古時候的匠人應該達不到這麼精密的地步,他們到底是怎麼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