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習牛高馬大的章老師只是在講臺上坐了一會就離開了,復興中學作為尚海最好的中學之一,學生素質自然沒得說,完全不需要老師監督,一個個看書都看得賊認真。

程曉羽覺得無論如何,都得適應學生這個身份,這對他來說是種難道體驗。因此他看得很認真,只是無論語文還是政史地又或者英文,對於他來說都有點淺顯。他也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點簡單的東西,讀高中的時候就是隻會死記硬背,完全沒辦法利用理解來吸收這些知識?

好比《思想政治》,讀書的時候很多類容看起來就像是天書,但現在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潛在的邏輯與想要表述的道理。比如有一章是專門論述“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課本中的觀點是:人們的消費,不是由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客觀的物質生產狀況決定,即生產決定消費。

高中的時候程曉羽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概念,會下意識的認為這句話不好理解,明明是消費決定生產才對,我有錢就能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為什麼說是生產決定消費呢?

現在的程曉羽有過社會經歷之後,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個概念是想表達,生產不僅能推動收入增長,從而擴大消費,還能夠透過生產增加消費品的數量和降低消費品的價格,讓人們的購買力雙向提高。

並且,他不僅有充分的消費經驗,也有充分的創造消費的經驗,思考還能更加的深入。那就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辯證關係,準確的說書裡的觀點也只是最淺層次的,實際上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產品,應該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在生產力低下的階段,當時是生產決定消費,你得先有產品才有消費。像是衣服鞋帽這些比較基礎的必須品。

但在生產力發展的高階階段,又應該是以消費為先,有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才能進一步的促進生產。比如音樂電影這些藝術類的產品。

這其中還牽涉到產業升級的問題。如果僅僅以程曉羽年少時的淺薄知識,肯定是無法理解的這麼透徹,但放在現在的程曉羽身上,捱過了幾年的社會毒打,被迫學習了不少的知識,理論聯絡實際,一下就能看明白......

以前的程曉羽,無論是十六歲的鋼琴少年程曉羽,還是十六歲的音樂總監程曉羽,對於閱讀生硬的教材都沒什麼興趣,遠沒有看小說來的有意思。但現在的程曉羽已經能夠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因此看得津津有味。

一晃眼三十分鐘早自習就結束了,程曉羽還意猶未盡,一是不帶功利性的上學讀書,讓他並無壓力,也就沒有任何倦怠感,相比上班,讀書真是不要太輕鬆;二是二次為人,讀書變成了一種有趣的經歷,完全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為了樂趣而讀,這就讓上學讀書變成了一種享受......

總之程曉羽很自得其樂,除了數學依舊讓他看得頭大。

因為不是星期一,沒有升旗儀式的緣故。早自習結束就是語文課,程曉羽將嶄新的課本拿出來擺在桌子上。沒多久語文老師蔣文華,一個戴著眼鏡的四十歲中年微胖男子就邁著八字步走了進來。

等蔣老師推了下金絲蛤蟆鏡,宣佈上課,值日生喊“起立”,程曉羽才將手中的政治課本放下。

語文老師上課也沒啥廢話,拿起粉筆就開始在黑板上寫標題,漂亮的楷書——“《月夜》杜甫”,在“咄、咄、咄”的微微碰撞聲中出現在了黑板上。

“今天我們學習詩詞三首。先來看第一首,來自詩聖杜甫的《月夜》......”蔣文華一邊背誦一邊默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在黑板上寫完之後,他將粉筆丟進粉筆盒,問道:“昨天要你們提前預習,誰知道大概這首詩表達了什麼?知道的舉手.....”

程曉羽從未讀過這首詩,甚至對杜甫也不怎麼感冒,李白的詩他倒是能背不少,再就是西方的一些奇葩詩人,像是波德萊爾和王爾德這些,主要這些詩人的詩歌相對來說小眾一些,字句也比大多數詩人的有衝擊力,方便裝逼。

特立獨行是作為一個文青的生理本能,你要是說你喜歡泰戈爾,張口還背一首什麼《世界上最遠的距離》,那不是笑話嗎?就算你能背誦真正的《飛鳥集》,能慷慨激昂的說出“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其實也挺二逼的。

按照程曉羽的思路,泰戈爾的詩你英文不好都不要開口,要是能用一口地道的咖哩味英語吟誦,那還算有點喜劇效果。真要正兒八經的閱讀,還是得聶魯達。但聶魯達也不過是文青入門版本,即使你能全文背誦《我喜歡你是寂靜的》,除非恰好遇到和你一樣的矯情妞,要不然那也只是二逼的大哥傻逼。

只有當你熟練的掌握波特萊爾和王爾德這種資深毒舌,在恰到好處的時機來上兩句,比如當對方詢問你“為什麼和上一任分手?”,你就可以很漂亮的回答道:“男人戀愛是因為渴望,女人戀愛是因為好奇,結果是雙方都感到失望。”

對方再問你,“你怎麼保證這一次不會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