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十一章:四方八位,生肖疑棺(第1/2頁)
章節報錯
幾番波折之後,蕭小樓用三種不同的道法為同行土夫子解除了血蓮教的熱毒。顧墨蕭小樓也得知他們的姓名。一番整頓之後,跨步走向那焚燒殆盡的五陰鬼藤.......
張三河率先走向那口陰沉木的棺材旁,原來的縫隙還留在那裡。這三個土夫子對視一眼,掏出面巾圍在臉前。重新換了個蠟燭點燃,放在原位。
他們三人掏出包裡的特質鋼鏟組裝起來拿在手中。張三淼站在一旁打著手電筒,張三河和胖子咬緊牙關,將手中的鏟子插入棺蓋的縫隙之中。
只見他倆手中猛然一用力,這陰沉木的棺蓋應聲而開。
六人透過縫隙窺視之下,這棺材之中一具屍骸,兩旁的陪葬品也屈指可數,怎麼看都覺得有些寒酸.......
胖子張三泉沉聲問道:“奇怪!按理說玉面郎中的陪葬品不該只有這些!”
“事出反常,未必不是好事!”
說完,六人一齊用力將棺蓋放到一邊。幾人便看到這陰沉木棺材的全貌。
一具屍骸面板醬紫色,保持原有的樣貌,身著明光鎧,右手中握著一柄長刀。儼然是個將軍模樣!這將軍陪葬品分列左右,也盡是些隨著打仗的物品。這將軍死去,頭髮和指甲還在不停的生長。如此一來就能確定,這棺材裡躺著的並不是什麼玉面郎中!
既然這樣,張三河開棺之後先是拜了一拜。胖子和張三泉和女人張三淼看了一眼連忙也虔誠地拜了一拜.....
張三河拜完這棺中的將軍,自說自道了句“叨擾!恕罪!”便跳到棺材邊緣之上。
站定之後,張三河陡然貓下身子用手掀開棺中的細軟,用手指一番敲擊棺材底部。空蕩的聲音悠悠傳來,張三河微微一笑站起身子看著兩邊的顧墨等人:“諸位看來這棺材地下另有乾坤啊!”
胖子喃喃自語,這麼大個陰沉木搬動自然是不可能了。“三河,老規矩?”胖子看了眼張三河,張三河也是點了點頭。
胖子受命,往手心啐了一口,兩隻手搓了幾下。拿起鋼鏟便挖了起來。過了一根菸的功夫,地上已經堆了個不小的土堆。
一聲悶響傳來,胖子微微一笑。張三河來到坑邊跳了下去,除去多餘的泥土之後。一行行石榴卷花紋的青色磚塊顯露出來。
胖子和張三河站在坑中用鋼鏟尾端的尖刃撬開了一條縫隙。兩人一起用力沒一會兒,就起開一個大洞。手電光亮之下,原來這陰沉木棺材下竟然是一條磚石封頂的大道。
幾人打著手電之後,魚貫而入到這走廊之中。剛一進入六人便看到走廊的牆壁之上畫著美輪美奐的壁畫。色彩渲染之下一股香氣撲鼻,張三河等人早就被五陰鬼藤嚇得不輕,要是再中招他們三個丟人算丟到家了。
白鷺山依舊走在隊伍最前面,一番探查發現這走廊之內並沒有任何毒箭之類。
張三淼借住電筒的光線細細觀察著壁畫。
片刻之後,她開始緩緩說道:“這壁畫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階段說的是山野之間,有個村落。話中的玉面郎中正值青壯年,他繼承祖上的醫術為村裡百姓問診施藥。村裡也是一片祥和。”
說完,張三淼往前緩緩走去。“沒想到,過了段時間山賊響馬打闖進了這寧靜的村莊。”顧墨等人看到壁畫中的悽慘景象也都重重嘆了口氣。
“之後玉面郎中身揹包袱四處遊歷,在一座不知名的山洞裡偶然間得到一卷殘書。出去之後,玉面郎中行走在荒蕪的山間小路,此時正值戰亂,各地民不聊生,玉面郎中也就差點餓死。也是他命不該絕,正碰到行軍的李光弼。李光弼救下了他,玉面郎中也就留在他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一時間李光弼的軍隊所向披靡接連打了不少勝仗,位高權重的他也就漸漸疏遠玉面郎中........”
第三幅壁畫紙上,李光弼早已年邁。家中大擺宴席之後,李光弼突然和玉面郎中起了爭執,之後那玉面郎中也就向他辭行,臨走一批穿著明光鎧的親信隨她來到山間居住......
蕭小樓聽後對張三淼那是讚不絕口。“那這五陰鬼藤又是......?”其實蕭小樓想問的並不是出處,而他考慮的自然是其中的方法,要知道這五陰鬼藤並不是陽間的奇花異草!那這麼看來,這玉面郎中還真有幾分手段!!!
張三淼扭頭看著蕭小樓,淡淡說了一句。“蕭道長,壁畫中並沒有描述,這五陰鬼藤來自什麼地方。”
張三淼剛一說完,白鷺山和胖子探路折返了回來。
“三河,墓室就在前面。”
聽到胖子這麼說幾人邁著大步前往,剛一走到那墓門口,一間若大的石磚墓室出現在六人眼前。四周的牆上設有火把,胖子他們剛才就點亮火把。這間墓室地上陳設著十二具棺材。
在這墓室正中央的圓形石盤上雕刻著看不懂的星圖,石盤之下便是下一層的主墓室。
張三河一見十二具棺材如此擺放,不由得疑惑了一句:“四方八位,生肖疑棺?!”
顧墨不明所以,小聲問道:“河三爺,你剛才說所說的生肖疑棺是什麼??”
胖子在一邊也是接連點頭,看來他也並不知情。
張三河領著眾人來到這十二具棺材旁邊指著說:“顧先生,所謂的四方八位,就是這十二個方位。十二個方位的棺材裡分別葬著十二個生肖的男女。”
“那這棺材尺寸與平時咱們遇到的有很大差距,這些棺材的尺寸明顯過大!”張三淼柔柔說了一句。
張三河一邊踱步,一邊細細道來:“所謂天下棺材七尺三。說的就是?在漢朝時,一尺大約等於今天的21.35到23.75cm;
&n;在南朝時期,一尺大約等於25.8cm;
&n;
&n;到了唐代,一尺大約是30.7cm;
&n;到了明代時,一尺大約為34.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