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太明白,但還是回道:“突厥人剪下來的羊毛,一般用來編織衣物,或者用來做毛氈。”

李盛唐問,“每年百萬頭羊,一年下來,得積聚多少毛氈和衣物?他們肯定用不完,剩下的羊毛,豈不是要丟棄,或者是一把火燒了?”

李世民點頭,根據他了解,正是如此。

“如果,我願意開價買他們的羊毛,他們願不願意賣?”

“當然願意,羊毛在草原,就是無用之物,如果能賣錢,還不都搶著來賣?幾文錢就能買一車羊毛回來。”

李盛唐驚訝,“幾文錢就可以買一車?如果我們大唐的商人,購買能力有限,每人只能購買十萬斤羊毛,這個訊息在突厥各部落中傳開,結果會如何?”

李世民沉吟道:“只怕所有部落,都會搶著跑來賣羊毛。”

李盛唐又問:“那他們會不會因為搶著賣羊毛打起來呢?”

會不會打起來?

這還用說麼,絕對會打!

人性貪婪,原本不值錢的無用之物,突然能賣錢了,突厥人會因為賣羊毛而打破頭,突厥內部會直接內亂。

李世民眸子亮了,彷彿猜到了李盛唐真實的意圖。

李盛唐繼續推理說,“肯定會打,對吧,這樣一來他們自己就亂了,再加上某個部落賣出了羊毛,從我大唐的商人那裡得了錢,然後再購買我大唐的美酒、絲綢等東西。

那麼其他部落,必定會眼紅,但是我大唐商人收購能力又有限,他們就會因為爭奪賣羊毛的名額,而打得不可開交。

於是乎,打的越狠,就越顯得羊毛珍貴,這個時候,我們適當地增加收購量,他們看到的利益越來越大,就會大規模養羊。

到那時候,突厥人不僅養羊吃羊賣肉,還能賣出羊毛,更賺錢。

於是,羊就值錢了,他們想著發財,就會養更多的羊,而草的總量幾乎是固定的,羊多了馬就少,突厥人沒有了馬,也就沒有了騎兵,沒有騎兵他們還能怎麼蹦達?”

李盛唐絮絮叨叨說了一大通,未了還瞟了李世民一眼。

李世民愣在那裡,資訊量太大,大腦要當機。

他只有一種想法,那就是,賢弟,你真厲害!

房玄齡反問:“小李道長,照你的意思,我們買那麼多羊毛回來,也沒用啊!

羊毛編織的衣物和毛氈,價格可不便宜, 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窮苦人家穿粗布麻衣,用不上羊毛,遠隔千里運回來,浪費人力物力,最後還不得一把火燒了?”

李盛唐說道:“老房,我說你見識低就是低,大唐羊毛貴,是因為羊太少。

如果能把大量的羊毛運到長安來,運輸成本極低,只要供過於求,價格一定會低到普通百姓也能買得起。

現在天下雖然穩定,但到了冬天,還是有不少窮苦人家受凍受寒。

羊毛保暖,還可以與棉花混紡,價格不高,一年下來,凍死的人少了,這也是一件改善民生的好事情。”

混紡?

供過於求?

改善民生?

又是新鮮的詞,不過從字面上能理解何意。

李世民拍手道:“好,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