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飛罵萬雪齋是奴幾輩的,倒也不是瞎說,在鹽商裡頭,張石洲的名聲極好,但萬雪齋的名頭就不大好聽了。

一來,張石洲雖然是個西商,但是他落籍揚州,算是揚州人了,萬雪齋是徽商,這時候的徽商,還沒有歷史上名氣那麼大,起碼在鹽業這個行當裡面是被西商按倒在地上摩擦的,朝廷也還沒有針對徽商的落籍政策。

從籍貫上來講,一個是本地人一個是外地人,大家自然是有個偏幫,這是人之常態。

萬雪齋這個人,從商業角度來講,也算是一個梟雄了,起碼,在大明朝算是。

二十年前,萬雪齋還是另外一個徽商程明卿家的家生子奴才,跟著主子專門跑鹽運衙門,時間長了,把裡面的門道就摸清了,後來他得了程明卿贈與的一點窩本,不曾想剛好那年窩本漲價,他趁機賣了一筆好價錢,隨後自贖其身,開始折騰,幾年間就掙下了諾大的傢俬,反倒是他的老主子程明卿,虧了本回了徽州老家。

有人舉報過萬雪齋在泰州那邊有自己的私鹽隊,不過,這年月,誰還不賣點私鹽?大家屁股底下都不乾淨,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萬雪齋名聲不好還不單單在販私鹽,還在娶小老婆,娶小老婆娶出諾大名聲的,大約也就是他了,整個揚州城都知道,萬雪齋每半年必然娶個小老婆,迄今已經是第十五房小妾,也就是說,他風雨無阻娶小老婆娶了七八年了。

這在康飛看來,不就是一種自我炒作的手段麼,當然,這在大明已經算是一種比較高明的商業手段了。

總之,萬雪齋發家也就是這十幾年,風雲際會,一下子就做到了大明朝最頂尖的那一撥商人,正所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朋……

十幾年的時間並不算長,起碼,在揚州城不喜歡萬雪齋的人往往都喜歡罵萬雪齋,你一個奴幾輩的,不過措大而已,如今驟發了起來,抖什麼抖。

人的底蘊,有時候真的是需要時間去積累沉澱,像張石洲,他家小舅子王學甫是【南直隸提督備倭衙門】的【兵備副使】,差遣是【往直隸揚州等處提督官兵備倭】,官職雖然說才是五品,可是,康飛的老丈人鳳玘這個三品的指揮僉事要是見到南直隸提督備倭衙門的兵備副使,恐怕立馬兒就要跪下來。

大明的官,不在職位大小,而在權力大小,大明有不少位卑權重的官,比如巡按御史,才七品,可巡按御史發起威來,連四品的知府都害怕,還有六科給事中,那也是七品,可給事中發起威來,那是連侍郎、尚書都要頭疼不已的。

張石洲的小舅子這個五品官,理論上能管整個長江下游,位置雖然不高,可是權力不要太重。

像是兵備副使,大明的循例是隻要做出成績,能直接升任一省布政使的,就如七品的巡按御史一旦出成績,基本也直接升四品知府一般道理。

張石洲的小舅子是五品兵備,可想而知,張石洲的聯姻物件是世代簪纓的世家,而萬雪齋,他正房的大奶奶以前是程家的大丫頭,是被家主收用過的,別看萬雪齋諾大傢俬,那程家家主要是來揚州,萬雪齋和他老婆那是要上門磕頭的,道理很樸素,你以前是人家的奴婢。

據說,好幾年前,萬雪齋四十大壽,遍請親朋,連揚州知府老爺都邀請了,結果當年原來的老家主程明卿突然登門,萬雪齋夫妻兩個頓時屁滾尿流,上去作揖磕頭,惹得無數人笑話。

後來萬雪齋掏了一萬兩銀子給老家主,這才把上門打秋風的程明卿給送走……

那之後沒兩個月,萬雪齋的結髮妻子據說中髒暴斃,萬雪齋匆匆娶了一個續絃,是泰州衛一個指揮家的姑娘,據說天香國色,在家裡面養到二十來歲還捨不得嫁人,那指揮好不容易相中了萬雪齋,就把女兒給萬雪齋做了續絃娘子。

當然,這些在康飛看來,都是騙鬼的話,是人都不信。

在康飛看,那肯定是權錢交易,大家互相不放心,要結個親家,方才覺得保險,至於什麼天香國色,來,你三天不用海飛絲洗頭然後自己聞聞什麼味道。

總之,像是萬雪齋這樣短短十來年做大,你要說是辛苦致富,做什麼能幾年間積累數百萬兩?無非都是巧取豪奪,概莫能外。

就如同這次倭亂的源頭一般,餘姚謝家連佛郎機人的銀子都狠狠坑了一筆,結果佛郎機人糾集了一幫老鄉武裝討薪……

就如同史書裡面寫【不數年,藏鏹百萬】,既然是學問,必然有源頭,這銀子到底是怎麼賺來的?大明民間思想解放,好多讀書人都企圖搞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些說我家祖上有陰德,夜遇神人授金,有些說我家祖墳葬得好,買個宅子掘出窖金,有些說我家祖上生得好,在海外被召為駙馬,得外國敵國之富,有些說我家祖上運氣好,海邊撿個大龜殼裡面全是夜明珠……

所以說,這一屆讀書人不行,都做夢想屁吃。

但是在大明,話語權在讀書人手上,故此民間被影響,風氣不正,人人都想一夕暴富,不正經做生活了。

在康飛看來,倭寇那麼猖獗,其實讀書人要背主要的鍋。

大明沒有高德地圖手機導航,講句實話,出了揚州城,康飛都不認得路,倭寇為什麼來去自如?原因很簡單,帶路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