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壹拾伍萬人馬之中,只有五萬之數調來了遼東,故而張大受才有此建議。

“不成,不成!”不意張三百搖了搖頭道。

“張兄有所不知,這遼東除了我義軍之外,尚有舊軍六萬餘人,攏共有一十一萬兵馬在此。”

“這遼東經歷戰火,農桑廢棄,大體餉糧全賴山陝河南等地供給。”

“若再增兵,吾恐糧草不濟矣!”

原來明開國之初,遼地一片荒蕪,每年需要運送糧餉七十餘萬石。

明太祖朱元章便在此地設立衛所,進行屯田,及至永樂年間,徵收子粒已達七十萬石,收支大抵相抵。

等到萬曆年間,一則屯田制度敗壞,二則遼事漸起,朝廷連番用兵,遼東之地早已入不敷出。

再經過老奴殺戮破壞,遼東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

故而義軍若想支撐遼東的戰爭,一切糧餉,只能依靠內地運送。

然而,如今的義軍不過佔領了山陝河南及北直部分地區,境內又多災多難,本就難以籌措糧餉。

更不要說以原明軍天津水師為基礎組建的新水師力量還很薄弱,更是無力長時間、大規模運輸糧草。

和作為純粹將領的張大受不同,如今張三百成為了這三軍統帥,自然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

這一仗張順不會再給他派遣任何援軍了,他手底下只有這五萬戰兵,六萬守兵。

“那……那怎麼辦?”張大受聞言傻了眼。

若是讓他上陣廝殺,他是一等一的好手。

若是讓他解決糧草問題,他只有一個老辦法,那就是搶!

“不好辦!”張三百搖了搖頭道,“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韃子主力所在。”

“一旦為其所趁,吾等大事兒壞矣!”

“報,遼澤傳來緊急軍情!”張三百話音剛落,突然見一人急匆匆闖了進來,大聲彙報道。

“哦?快快呈上來!”張三百聞言一驚,連忙下令道。

“好,好,真是天助我也!”等到張三百用顫抖的雙手開啟一看,突然大喜道。

“遼澤情形,究竟如何?”張大受一干人等一見張三百神情,忍不住開口問道。

“哈哈哈,韃子主力浮橋被我水師連番焚燬,受困遼河,一時間無法東渡!”張三百這才反應過來,連忙遞給張大受一干人等道。

“啊?這……這真是太令人意外了!”眾人聞言亦大喜過望。

原來當初正當那多鐸率領後金主力抵達遼河西岸之際,正好被張三百派去的水師焚燬了浮橋。

那多鐸無法渡河,正好命人再度造橋。

只是這遼澤之中樹木貴乏,難以打造,只能以蘆葦代之。

這蘆葦輕薄幹燥,沾火就著哪裡抵得住義軍的火船?

於是,後金造一座,義軍燒一座;韃子遭兩座,義軍燒一雙。

只燒得多鐸暴跳如雷,連番下令讓士卒捉拿、驅趕,奈何後金沒有船隻,遼澤之內又泥濘難行,根本無法追擊。

只能眼睜睜看著義軍七八條船隻縱橫於遼河之內,引得四萬大軍望洋興嘆。

“那……那咱們這就去馳援遼陽?”祖大壽見此情形,立刻明白戰機已現。

“嗯!”張三百點了點頭,然後下令道,“張大受留下守城,其他人等隨我水陸並進,前往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