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查,給我狠狠的查(第2/2頁)
章節報錯
“殿下,這......這明顯於理不通......”田秀英還道張順沒有明白其中關竅,不由連忙提醒道。
安卓蘋果均可。】
鄭嫚舅舅吳宗達的證詞,說什麼“嫚薄於吳宗達”,中書舍人許曦的證詞,說什麼“受人指使”,甚至證人鄰人楊氏的證詞,辯稱什麼“兩家爭購房屋而結怨”云云。
說起自己來,一個個都是正人君子,清正廉潔。
說起別人來,一個個都是奸詐狠辣,顛倒黑白。
連傻子崇禎都知道誰是誰非,難道本王看起來還比崇禎好騙不成?
張順想了想,這才下令道:“先這樣吧,把魚餌掛上去,才有魚上鉤。讓他捋一捋桉宗,有了疑點之後,再行重審!”
開什麼玩笑,重審?重審個屁!
現在的張順坐到了崇禎原本的位置,感同身受之下,終於明白明亡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了。
朝臣結黨相互攻訐,以至於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這件桉件中的疑點姑且不提,但看這時間點,剛好時值崇禎八年、九年內閣大洗牌之際。
原來的內閣大學士溫體仁、吳宗達、王應熊、何吾騶、錢士升、文震孟和張至發七人,很快就變成了溫體仁、張至發、林焊、黃仕俊、孔貞運和賀逢聖六人,一下子換血了一大半,足見其激烈程度。
若張順所料不差,經過這一桉,定然是以溫體仁為首一派大獲全勝而告終。
當然,其實事實和張順所想還是有些出入。
在這一役中,溫體仁一派損失了吳宗達、王應熊兩員干將,而另一派折損了錢士升、何吾騶、文震孟三人,可謂是一場慘勝。
這一次若非是義軍攻陷了北京城,溫體仁提前“殉國”,在原本歷史上不倒翁溫體仁很快也會被次輔張至發搞下臺去。
在義軍入城以後,經過張順一番辛苦,好容易召回了張至發、黃仕俊、孔貞運和賀逢聖四人,再加上一個主動投靠的薛國觀,新組了一個內閣。
結果這一個內閣整天正事不幹,相互攻訐。
薛國觀、黃仕俊指責張至發、賀逢聖包庇前朝勳貴,國之大蠹;張至發則和賀逢聖指責薛國觀、黃仕俊包庇貪官汙吏,國之大奸。
獨獨一個孔貞運,不參與其中,反而沒事兒橫挑鼻子豎挑眼,整日尋張順一個不是。
如此扯皮之下,這個內閣處理政務的效率極差,竟然連張順以張嫣、周玉鳳、田秀英和朱徽是四女組成的“小內閣”都不如,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要看內閣這個名字高大上,其實就是一個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
這四女雖然不如內閣重臣飽讀詩書,好在一個個冰雪聰明,又有十多年宮鬥經驗,處理其政務來,那真是行雲流水。
一時間這一干人等倒也分工明確:其中張順負責幹人,四女負責幹事,內閣五人負責不幹人事!
就在眾人各司其職之際,突然門外響起了敲門聲,然後田淑英稚嫩的聲音響起:“殿下,陛下已經到了郊外,馬上就要入城了。”
“據聞……據聞在涿州還遭到了一夥來歷不明的歹人行刺!”
原來這幾日為了支開她,張順和四女謊稱“軍機大事,不足為外人道也”,遂讓她在乾清宮正殿看顧,他們一干人則躲在西暖閣“處理政務”。
這丫頭果然年幼無知,興沖沖的替她們“看大門”兼“傳聲筒”。
不過,她一聽到這個訊息,就認為這一夥兒人一定是張順所派,畢竟“小明王”前車之鑑嘛。
結果不曾想,她話音剛落,裡面就傳來張順暴怒的聲音:“查,著薛國觀給我狠狠的查,一個也不要放過!”
“本王在此坐鎮,他們都敢如此大膽;本王若是不在,他們是不是還想翻天做朱元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