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道為何?

原來義軍安營紮寨於涿鹿古城以東以後,由於地形原因,後金軍若想進軍,只能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渡過涿水,然後從涿水北岸向義軍發起進攻。

另一個則是直接走涿水南岸,然後渡過涿水向駐守在高丘上的義軍發起進攻。

對後金一方來說,自然是前一個更為便宜,後一個只能等而下之。

然而,當義軍沿著涿水上游把戰線延伸到涿鹿山腳下的時候,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如果後金還按照以前的佈置發起進攻,那麼位於義軍右翼的官撫民、黨守素和張如魁三營人馬就可用渡過涿水,閃擊後金後路“龍王寨”。

而如果雙方的戰場位於涿水以南,那麼對官撫民一干人等來說,事情就更簡單了。

他們完全可以放棄礬三堡、礬四堡和七旗村,直接從西南方向加入戰場,側擊後金左翼。

“這‘賊子’真是難纏!”洪太破口大罵了一通,出了一口噁心,最終還是老老實實的下令道。

“著肅親王豪格率領萬人駐守龍王寨,著貝子博洛率領三千人馬,沿著蚩.泉水佈置營壘,謹防‘順賊’切斷兩地之間的通道,不得有誤!”

“喳,兒臣(奴才)領命!”那豪格和固山貝子博洛連忙上前領了軍令。

兵法曰:致人而不致於人!

張順明白其中的道理,那身經百戰的“大清國皇帝”洪太沒有理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既然你想讓我調整防守重心,那我勉為其難的調整一下,但是決不能如你所料那般把整個防守重心全調整過去。

古代中式戰爭,有一個明顯有別於其他地區戰爭的形式,那就是營寨。

凡大戰將起,先立營寨,然後求戰。

之所以如此,這是由交戰雙方的工程作業技術和交戰規模造成的最佳選擇。

兵法曰:未慮勝,先慮敗。

數萬人馬,疾行千里,遇敵而戰,非曠日持久不能分出勝負。

如果一方安營紮寨,而另一方面卻不然。

一旦三兩日不分勝負,沒有營寨一方不但要風餐露宿,更是要時時刻刻面臨著對方的襲擾,後勤輜重又無法存放,那自然惟有失敗一途。

故而,雙方大戰將起,第一步較量就是安營紮寨。

這安營紮寨也分成不同的標準,若是尋常行軍,自然是設定柵欄,稍作佈置便罷,這是臨時營寨。

若是駐紮時間較久,那就需要伐木壘土,幾如築城,這個便是長久營寨。

而如今雙方這種集營寨和堡壘為一體,攻防兼備的防禦體系,已經不能再稱之為營寨,而是由一處處防禦點組成的戰爭營壘。

每一處營壘的挖掘和堆砌,就好像棋手在棋盤上落子一般。

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早已經刀光劍影。

如此過了七八天,雙方皆立營壘完畢,張順和洪太兩人鬥了個旗鼓相當,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