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封賞(第1/2頁)
章節報錯
“罪臣葉廷桂(王世仁、李國樑、王清之)見過舜王殿下!”明軍一干將領跪成一排,紛紛向張順拜道。
“哎,起來,都起來,以後大家都是自家人,客氣什麼?”張順連忙親自先後扶起原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宣府總兵李國樑和王清之等人。
待眾人起身以後,張順不由一愣。
原來只見那葉廷桂軀長偉腰腹、高八尺餘,面方白皙,垂耳戟髯,聲如洪鐘,端的是好相貌,站在眾人之間,頗有鶴立雞群之感。
好巧不巧,那總兵王世仁、李國樑兩人雖然健壯,卻不過常人身高。
與之相比,好似巡撫葉廷桂這廝本是員悍將,而另外兩總兵則是其左右文書一般。
好在大明文官舞刀弄槍,武將揮毫潑墨幾為常事,張順驚訝過後,倒也不以為異。
他不由一邊拉著葉廷桂坐在自己左側,一邊示意王世仁、李國樑一干人等各自落座。
只是這葉廷桂身材還要高出張順少許,他作為新降之人,為免為張順所惡,不得不含胸縮脖,看起來有幾分滑稽。
那張順哪裡知曉他的心思,只是開口笑道:“我聽聞明軍這兩萬人馬歸順,全賴諸位之力,本王在此替天下謝過了。”
那葉廷桂、王清之為此出了死力,聞言還頗為自矜。
而王世仁、李國樑兩人坐享其成,聞言卻是嚇了一跳。
他們也不知張順這話究竟是正說還是反說,連忙拜伏於地,口稱不敢。
如今正是籠絡人心之時,張順豈會怪他?
他不由將兩人再度扶起道:“我中國人也,自爭天下,與胡人何涉也?”
“然東虜,狄夷也,本胡裡改舊部。國初受明成祖大恩,遂得世居建州。”
“不意及其勢力漸強,不思報恩,反倒恩將仇報,為中國患,豈非禽獸之行乎?”
“今諸位能秉持大義,拒狄夷而順民心,有功於天下,理當受此賞!”
那大同總兵王世仁、宣府總兵李國樑這才心中稍安,斜欠著坐下。
張順這一席話看似無甚用處,其實卻是三言兩語界定了這些明軍降將的性質。
原來中國自商周以來,有兩種思想理論相互交織。
一種是忠義論,一種是華夏狄夷論。
前者乃是傳庭封建社會的基石,那自不必說。
而後者也在明中期以後,因為朱元章“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思想。
然而,當忠義論遇到華夏、狄夷之別的時候,又當如何?
這一點古聖先賢未說,對明朝本身來說也不是大問題。
但是,當明朝遇到義軍和東虜的時候,這種區別就出來了。
降順,雖然有違忠義,但是能夠秉持華夏大義,其情可憫;
降金,則不但有違君臣之義,更是違背華夷之別,罪不容誅,這便是張順對這件事的最終定論。
眾人得了張順這話,頓時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不由心生歡喜。
張順這才開口問道:“我久聞朱少師、張本兵和楊總兵之名,今日何以獨不見耶?”
“呃……”葉廷桂聞言一愣,這才略帶幾分尷尬的應道,“朱少師年邁,又體弱多病,昨日見眾人歸順了舜王,驚懼不安,遂沒於營中。”
“那張本兵見朱少師已死,內心不自安,遂服毒而亡。待我等發現時,兩人屍體已涼了,神仙難救。”
“我等不敢擅專,正要請命殿下,不知當如何處置?”
“哦?”張順聞言,也不知這兩人究竟是自殺,還是被自殺,但是終究不曾影響自己大計,便笑道。
“既然如此,這兩人雖然拒逆王師,但是終究也是忠義之人,命人厚葬了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