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家”(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大明左督師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及大同巡撫葉廷桂一干人等既定下“借虜平寇”之策,早書信一封,遣使者往宣府方向去了。
原來這朱燮元、張鳳翼和葉廷桂等人都是人精,如今和義軍交戰多時。“順賊”僅憑手中人馬便和官兵打的有來有回。
但等李自成部援軍一到,到時候莫說“剿賊”,恐怕不被“賊剿”便是萬幸。
故而三人不約而同,準備引入第三方力量,徹底將水攪渾了才便於從中火中取栗。
當然具體這兵究竟怎麼借,借來之後對方會不會鴆佔鵲巢?
這一番計較三人計議已定,自覺一切都在掌握之內,姑且放下不提。
且說義軍連據明軍七八條縱向壕溝之後,便被明軍營壘和營壘外面的壕溝阻擋了前進的腳步。
由於明軍先前吃過義軍萬斤紅夷大炮的虧,故而這一次營壘修建的頗為厚實,義軍一時間無法攻破。
如此,雙方激戰至天黑,猶自不分勝負。
不意義軍又調換人手,挑燈夜戰。
那朱燮元年逾七旬,精力不濟,一連折騰了深夜,實在挺不住了,只好將戰事全權託付給宣大總督張鳳翼。
這張鳳翼也是老於兵事之人,接手以後佈置的密不透風,義軍勐攻數次,皆被擊退。
眼見東方發白,天色將亮,張鳳翼也不由暗鬆了一口氣。
哪知這時,大同巡撫葉廷桂突然急急忙忙闖了進來,噼頭就道:“督師何在?”
張鳳翼聞言一愣,不由怪道:“你又不是不知,那督師年邁體衰,精力不濟,故而先去歇息去了,你如何又過來尋他?”
“大事不妙,還是趕快叫人將他快快喊醒!”葉廷桂聞言不由捶胸頓足道,“方才得士卒來報,太原城突然起火,想必是出了什麼亂子!”
“什麼!”張鳳翼聞言不由大駭,不敢置通道,“怎麼......怎麼可能,明明咱們已經廣佈斥候,賊人怎麼會出現在太原城外?”
原來就在雙方激戰當晚,原山西總兵王忠早率領一營人馬乘坐小船,藉助夜幕的掩護逆汾河而上,直抵太原城北。
是時,朱燮元率領明軍主力在前線和義軍鏖戰,又擔心總監高起潛掣肘,便藉口太原城防空虛,打發他回來守城。
那高起潛倒也盡心盡責,便派遣麾下御馬太監李國輔、許進忠、孫惟武、劉元斌四人分守東南西北,以防有變,而駐守太原城北面城牆的正是御馬太監孫惟武。
太原城北有東西兩門,分別喚作“小北門”和“大北門”。
而這“大北門”和“小北門”門口,正好對著“永寧”和“永安”二堡。
這二堡在明代合成“安寧二堡”,城週一裡,裡面設有火銃、火炮等器械。
凡是不能先拔除此二堡,而準備從北門進攻太原城者,定然會遭到駐紮在這兩座堡壘的明軍士卒的背擊。
故而駐守北門城牆的太監孫惟武分遣士卒守禦“大北門”、“小北門”及永安二堡,
自以為固若金湯。
哪裡想得到張順竟然單獨派遣降將王忠來攻,人銜枚、馬勒口,不著燈火,單憑月光一路潛行至太原城北。
“將軍,若取大小二門,必先取永安二堡。而若要取永安二堡,必然驚動大小二門守衛,為之奈何?”眾人剛剛偷偷上了岸,早有參謀不安的問道。
“大小二門,永安二堡,其制雖然巧妙,奈何仍有不足之處!”不意王忠卻冷笑道。
“永安二堡,每夜分上下兩班;而大小北門每每要錯開半個時辰,以免為人所趁。”
“太原士卒懶惰成性,常違其制。故而每到換班時分,後班不至,前班已退,各自為政,毫無警惕之心。”
“我等但藏匿片刻,待到子時,一切自見分曉。”
眾人聽了王忠之言,便潛伏在河邊,等到子時這才派遣斥候前去檢視。
果然見永寧二堡城上雖然燈火依舊,卻已經空空如也,無有一人,王忠等人這才帶人摸向城門口處。
從汾河岸向東,先路過大北門,然後才是小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