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名曲(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是村夫愚婦之辭,焉能如此枉造殺戮?”不意張順半眯著眼微微笑道。
“舜王……”孫傳庭還道張順不明白其中厲害,還待要勸。
不意卻聽到張順繼續道:“以我之見,此劇頗多捕風捉影之處。”
“若只辱及我和李將軍也就罷了,只是閨閣女子何辜竟遭人如此編排?”
“理當正本清源,還其一個清白才是!”
“那舜王的意思是……”孫傳庭一臉懵逼,心道:你和李自成的恩怨,我遠在明廷便有所耳聞,莫非其中別有隱情?
果然只聽到張順說道:“這一出故事情節原是這般。”
“原有大家閨秀南氏年方二八,出身於官宦人家、閨閣待嫁,只可惜不幸遭災,落入賊人之手。”
“大賊貪圖南氏美貌,欲強娶為壓寨夫人。不意二賊亦同樣心思,雙方起了齟齬,南氏藉機挑撥離間,以保清白。”
“就在南氏自度難以支撐之時,大賊、二賊突然性情大變,反倒整飭軍紀,釋放所擄男女。”
“南氏心中奇怪,私下裡偷聽才知這大賊、二賊上面還有‘義軍三十六營盟主’,最是英雄好漢,專門約束諸賊不法。”
“南氏遂苦等數日,終於等到‘三十六營盟主’前來巡查。大賊、二賊弄虛作假,哄得盟主頗為高興。”
“不意南氏突然跳將出來,告發此二賊。盟主審明此桉以後,斬殺了搶掠民女的二賊,懲罰了準備強納南氏的大賊,然後派人互送南氏回家。”
“結果沒想到南氏家族認為她為賊所擄,不能盡節,辱及家門,根本不讓她進家。”
“於是,天大地大,南氏竟無家可歸,又思及‘三十六營盟主’救命之恩,遂以身相許,成一片佳話!”
“這曲子共分六折,分別是:思春、遭難、離間、竊聽、鳴冤、相許,皆用南氏視角。”
“妙,妙啊!”孫傳庭聞言一愣,不由拊掌大喜道,“不意舜王竟有此奇才。”
原來明中期以來,戲曲逐漸登堂入室,成為文人墨客爭相追捧之物。
但凡豪門大戶,皆購買女子僕僮,畜養家班,親自寫曲作詞,操演排練,成為一大雅號。
其基本特點便是一個是“為閨閣立傳”,寫情寫愛,如《西廂記》、《牡丹亭》等。
一個是辨別忠奸對錯,以正世風。如《浣紗記》,《冰山記》等。
先前明廷所作《張順盜嫂》,不但粗劣不堪,期間又多誨淫誨盜劇情,只適合夜深以後,民間偷偷表演,算不得上乘。
而張順新作則以女主角南氏為視角展開,反應了明末普通百姓的苦難遭遇,揭示了“官像賊,賊像官”的社會現實,然後最終借“三十六營盟主”之手滌盪汙穢,還社會一個朗朗乾坤。
不但和明末戲曲題材相似,還一喉二歌,同時把愛情故事和忠奸對錯糅合在一起,一看就有大火的跡象。
“只是如此以來,原來的名目卻是名不符實,不知現改作什麼名目?”孫傳庭不由又笑道。
此劇一出,大家只會讚賞“三十六營盟主舜王”之德,哪裡還管什麼盜嫂不盜嫂之辭?
不意張順卻搖頭笑道:“不必改了,原來名目故作驚人之語,正合大火!”
你知道什麼叫標題黨不?這就叫標題黨!
明代雖然風氣漸開,誨淫誨盜之曲,終究難登大雅之堂。
而明代戲曲又以家班表演為主,若是以此待客,豈不是辱及門楣家風?
故而這戲曲正合拿來以假亂真,以雅代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