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明軍邊軍人馬俱甲,普通三錢鳥銃、魯密銃有較遠距離很難擊穿鎧甲,形成有效殺傷。

當初“壬辰之役”,明軍就常常“仗其四蹄”,踐踏倭陣,讓以鳥銃手見長的倭寇無法可施。

只是“壬辰之役”發生在萬曆年間,而如今卻是崇禎年間。

兩者前後間隔三四十年,無論是戰爭模式,還是戰爭對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昔日犀利的三錢鳥銃,在徐全麾下裝藥七錢、裝彈一兩的新式鳥銃面前什麼都不是。

“不好,賊人鳥銃好生犀利!”眼見著身邊隊友人仰馬翻,原本兇悍的邊軍精騎不由生出了退意。

“退無可退,唯有盡忠耳!”明軍把總一看這形勢,立即捕捉到士卒動搖的心態,連忙鼓舞道。

這時代戰爭模式已經和冷兵器時代截然不同,騎兵衝擊步卒最大的損傷就在雙方接戰的最後一口氣上。

如果這個時候退卻,那麼先前被火炮、火銃造成的造成的傷亡,全都毫無價值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籠罩在義軍陣地的硝煙消散了一些。

明軍騎兵隱隱約約能看到義軍營地的動向,而與此同時義軍也同樣看清了明軍騎兵的動向。

站在高處的瞭望手再度大聲的彙報起敵人的距離:“敵距五十步!”

“左右翼火炮點火放炮!”炮營指揮官下達了最後一道屬於自己的命令。

“嗵嗵嗵!”更猛烈的火炮聲響徹了起來。

只是這一次殺傷方向卻不是從正面來而是從左右兩側夾擊而來。

原本排成橫隊,以減少義軍火器殺傷的明軍騎兵,此時此刻側面接敵,相對於義軍兩翼火炮而言,變成了縱隊接敵。

而在火炮的巨大威力之下,縱隊接敵等於成為對方的活靶子。

頓時騎卒慘叫聲、戰馬嘶鳴聲、火炮響徹聲和密集的鳥銃聲,一時間交雜在一起,形成了一片人間地獄。

義軍最後一次發炮,採取了明軍最喜歡的“公領孫”裝填法。

也既是雙倍裝藥,然後先後裝填了一份霰彈和一枚實心彈。

這樣既能造成面殺傷,亦能造成線殺傷。

一連有好幾枚實心彈,直接橫向擊穿打爛了二十餘人馬,殺的明軍騎兵為之一空。

“啊啊,這裡是地獄,都趕快逃命啊!”明軍騎兵再也無法忍受如此單方面屠戮和邊地的血漿殘骸,不由大嚷大叫著,拍馬就嚮明軍營地逃去。

一人逃則百人逃,一處崩則處處崩。

原本還視死如歸的明軍騎兵,終究沒有能夠和義軍白刃相接,就在一波又一波的打擊下,最終崩潰了!

而就在此時,不知道義軍火銃手早已經輪放完畢,一股長槍、刀斧手正從火銃手之間湧了出來,真準備抵擋即將到來的騎兵衝擊。

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片疾馳而去的後背和馬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