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兩人各執一詞,互相攻訐,定然導致北路軍無法合力一處,這該怎麼辦?

他們作為“握緊拳頭”的後手,卻在敵人露出破綻的瞬間,無法“握緊拳頭”了,這玩笑開大了。

“首先,本王素知‘闖將’李自成為人,定然不會負我,左光先卻是大驚小怪了!”張順不由一錘定音,率先定下基調道。

“對,臣也如此以為!”孫傳庭聞言不由點了點頭,附和道。

這種關鍵時刻,只能冷處理這種事情,儘量彌矛盾,而不是挑起矛盾。

當初韓信要挾劉邦加封齊王,漢高祖不也是絕無二話,等到天下一統以後,再慢慢理會。

“其次,遣使攜帶本王鋼鞭,直接笞殺挑撥離間的傅青竹,以免壞我兄弟情義。”

“再次,顧君恩身為義軍將領,叛秦從明,心懷叵測,死有餘辜,左光先當記一大功。”

“最後,李自成如今身為北路軍主帥,居然鬧出這等事情,罰俸半年,以儆效尤!”

“此外,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威望不足,難以服眾,有其才而無其德,為之奈何?”

孫傳庭聽張順一番眼花繚亂的連拉帶打,不由佩服萬分。

當然張順最後的疑問,肯定不是要搞掉李自成,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

他不由笑道:“既然如此,封侯拜將一番,足矣!”

一切如韓信故事,何足道哉?

張順聞言也笑了,不由扭頭看向宋獻策道:“不知宋獻策如何看待此事?”

“老道士並無異議!”宋獻策聞言不由笑道,“只是剛巧我左右無事,這一次不妨我親自走一遭吧!”

“如此,那就有勞宋先生了!”張順點了點頭,三言兩語便定下了此事。

隨即,雙方又談論了追擊偷襲失敗的明軍潰軍之時,這才先後辭別了張順。

那孫傳庭出了帳門,被風一激,腦子頓時清醒了一些。

他好似想到了什麼,不由一拍腦門,道了聲:“湖塗!”

虧難他還擔心了半晌,其實那李自成雖然是北路軍主帥,並無“造反”成功的半分幾乎。

按照義軍當初制訂的計劃,右帥左光先據其北,左帥張三百據其南。

這兩處人馬一南一北,一左一右,就如同架醉鬼一般,早已經將那李自成架了起來。

更不要說其麾下除了標營、李過和劉宗敏三營本部人馬以外,其他賀人龍、李大亮、張胖子三營皆是張順“死忠”。

他若真反,又能反得了什麼?

這正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他個人的野心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沒有任何機會!

------題外話------

可能有讀者並不是很理解作者為何要加入李自成這一段劇情,作者在這裡解釋兩句。

主角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擁兵三十萬,確實實力強勁,有一統天下之資。但是由於沒有“深耕種田”,麾下將領又多是降將和義軍組合而成,其實基礎十分不穩固。

這也是為何朱燮元面對主角的進攻,一味防守的根本原因。李自成事件只是主角根基不穩的一個體現而已。

吞噬

所以,越在這種關鍵時刻,越需要主角頭腦清醒,手段高明,這樣才能在自己爆炸之前錘爆敵人,保證留下騰挪的空間,徹底整合義軍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