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當初計劃之初,張順、洪承疇等人便制定了“緩攻上黨,速奪太原”之策。

對義軍而言“太原重而上黨輕”,對明軍而言則“上黨重而太原輕”。

義軍亟需奪取太原,和陝西邊地連成一片,重整北方防禦體系。

而明軍則亟需將義軍據在上黨以外,以保證北直的安危。

太原對明軍來說,不是不重要,而是由於太原城距離宣大三鎮較近,精兵銳卒環衛,自認不懼義軍圍攻罷了。

所以戰前,張順故意和洪承疇、李信約定“緩攻澤潞,示敵以弱”。

讓大明朝野上下產生僥倖心理,認為義軍士卒戰力不足,“順賊”野心不大,以動搖其決戰決心。

實際上這一戰略欺騙非常成功,雖然大明先後派遣了左柱國朱燮元、兵部尚書楊嗣昌作為督師對抗義軍,實際上重心一直在義軍和後金之間搖擺不定,至今也未曾大規模調動宣大薊遼四鎮精兵入關對抗義軍。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如此大好機會之下,張順若不趕快奪取太原,難道還等大明、後金動員起大軍再作計較不成?

在稍作了解當前形勢之後,張順便對射塌天李萬慶下了死令道:“霍州為我軍要地,靈石為我軍退路。將軍須分兵千餘駐守霍州,自領士卒兩千死守靈石。”

“此戰過後,靈石在則封侯可期,靈石失則提頭來見,請君慎之!”

李萬慶聞言一凜,萬萬沒想到張順居然下達如此命令。

人常言“柿子撿軟的捏”,那山西巡撫楊文嶽麾下不過一營人馬而已。

實際上他之所以提這個建議,並非是想讓張順親率大軍夾擊潞州楊文嶽,而是想自提兵馬東進,以便建立些功業。

結果如今只需駐守一縣,便能白得如此功勞,哪有何必冒險行事?

想到此處,李萬慶連忙顧不得衣甲在身,三叩九拜,口稱萬歲道:“靈石在則萬慶在,靈石亡則萬慶亡。李某誓與靈石共存亡!”

眼見得到李萬慶反覆保證,張順這才放心的離開了靈石,率領大軍一路北上搜尋孫傳庭等部。

大軍行了兩日,不曾想卻突然聽聞義軍在祁縣境內與明軍發生大戰,張順便連忙催促士卒馬不停蹄一路向祁縣趕去。

結果趕到祁縣,戰事卻早已結束,孫傳庭率魏知友、張大受部退往交城去了。

於是,兩軍合兵一處,張順見了孫傳庭,述說其離別之事,這才知道。

原來當日,孫傳庭背水列陣和左督師朱燮元率領明軍萬餘精銳鏖戰許久。

明軍“炮不如人”,屢次被義軍擊退,討不得便宜。

等到傍晚,雙方筋疲力盡之際,孫傳庭命令用船隻載張大受部騎兵五百從汾河上游登岸,猛衝明軍右翼。

明軍抵擋不住,不得不往後退卻。

義軍騎兵藉機而出,砍殺明軍炮手,奪取明軍火炮二十餘門。

朱燮元見事不可為,這才整隊而退。

而此時義軍以少擊多,也早已經疲憊不堪,遂渡河而西,奪取了汾河西岸的交城暫作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