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落井下石(第1/2頁)
章節報錯
山西太原城距京師一千二百里,孫傳庭那疏牘快馬加鞭,只用了四天便傳到了當今大明皇帝朱由檢御案前。
崇禎皇帝看著面前新鮮出爐的疏牘,一臉懵逼。
說好的“邊才”呢?這怎麼才任職三四個月,一仗未打,好好的一鎮總兵就率領精銳投賊了?
那孫傳庭又不是傻子,自然那疏犢寫的是花團錦簇。
大致內容有一下幾點:
一、賊人慾犯山西,山西總兵王忠率一營精銳渡河迎敵。
結果他見賊人勢大,不敢接戰,膽破投敵。
二、“賊酋”張順率領十萬大軍,欲從禹門渡渡河。
臣一邊延請宣大總督張鳳翼綏前來助陣,一邊親率參將鄭嘉棟和新練標營一千人,堵住了禹門渡。
其後又徵募百姓,多張旗幟,以唬“順賊”。
然後臣登上龍門山,義正言辭呵斥“順賊”。
“順賊”見我軍勢大,軍容規整,又遭臣呵斥,遂慚而退。
三、賊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諱敗為勝”,又故意施展離間之計,效法昔日三國曹賊,與臣塗改書信一封。
故而孫傳庭怕朝廷誤會,為賊所趁,特意疏牘一封,辯解一番。
崇禎一時間吃不準其中真假,便忍不住詔楊嗣昌前來問對。
那楊嗣昌父親楊鶴新喪,本該守孝三年,奈何如今東虜、西寇,無日不得安生。
待他處理完畢父親喪事以後,崇禎親自下旨“奪情”,身著喪服治事。
不多時,那楊嗣昌果然身著麻衣,滿面悲切趕了過來。
聽崇禎把事情草草一說,楊嗣昌不由捻著鬍鬚來回沉吟了片刻,這才問道:“不知那所謂‘離間計’的書信可在?”
崇禎翻看了一番,這才拿出一封書信遞過去道:“附帶遞了上來,先生請看!”
楊嗣昌開啟一看,只見一封字跡毫無章法,又頗多塗改之處的書信映入眼簾。
只見那書信文法頗多不通之處,又隱約有什麼“如約”、“感謝”之語。
楊嗣昌不由皺了皺眉頭,他原本以為孫傳庭長與邊才,即便有幾分恃才傲物,他也容忍了。
只是沒想到這廝不但丟了一營精銳,還逼反了一鎮總兵,真是豈有此理!
他不由笑道:“此乃曹孟德故智而已,信與不信,全憑陛下聖裁!”
“此話怎講?”崇禎聞言一愣,不由奇怪道。
“此乃國之大事,楊先生如何如此輕佻?”
“權者,權變也!”楊嗣昌聞言笑道。
“國家自有法度,朝廷自有成例,凡事皆可依照法度、成例行事。唯其權變,當有陛下執掌。”
“夫孫傳庭者,素有才名,故而微臣舉薦其於茅廬之中。”
“然其任職以來,晉地譁然,總鎮投賊,以致山西空虛,幾為賊人所趁,實在是罪無可恕,唯陛下聖裁!”
崇禎聞言一愣,這才明白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意思。
先前楊嗣昌大力舉薦此人,是因為聽說這人有“邊才”,可以幫忙朝廷經略山西。
現在此人才擔任山西巡撫三四個月,結果把山西民政、軍事搞得一團糟,那麼朝廷還需要不需要容忍他就兩說了。
所以楊嗣昌的意思很簡單,陛下若想用他可以高舉輕放,若是不想用他,直接治他的罪就是了!
他楊嗣昌又不是孫傳庭的親爹,幫他一次也就算了,萬萬沒有頂著得罪皇帝的風險再幫他第二次。
崇禎皇帝聞言不由感動道:“先生真實誠君子也,若非得先生相助,我如何撐得了今日?無先生,則大明江山不保矣!”
這楊嗣昌是孫傳庭的薦主,當別人攻訐他的時候,楊嗣昌死保此人倒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