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 城外(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趙魚頭聞言唸叨道,“民以時而耕,勿違其時也。”
“春不種,則夏無所長,秋無所收,冬無所藏。民一年無所食,便死人矣!”
“再遇兵災,賊過如梳,兵過如篦。百姓死則十之二三矣!”
“這人有遭旱災、蝗災餓死的;有遭兵災被殺死,被羞辱死的;還有的是遭了人災,被其他人吃掉的!”
張順這才明白,為什麼素來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為何會出現森森白骨。
崇禎五年的時候,他還路過洛陽附近。那時候正是麥子剛剛收割完畢,道路兩邊的耕地裡麥茬成片成片的。還有些被遺落在田地裡的麥穗,正被老人孩子挎了個籃子拾撿。
雖然道未必是那條道了,人也未必是那些人了,但是想必他們那時間也和那些人一樣幸福和快樂吧!
“這田怎麼回事?”張順沉默了半晌,又問道。
“有的死絕了,成了無主之地。有的借了種子耕牛,結果去歲顆粒無收。還不起借貸,或上吊了;或拖家帶口逃難去了。”
“還有些早就忍受不了賦稅,逃到嵩縣、盧氏等山窩裡去了。有的則是因為被兵禍禍了,或失了家中丁壯,或青苗被牛馬吃光了,只好出門討飯去了。”
張順垂了垂眼皮,低聲道:“走吧,去別處看看!”
馬英娘和高桂英見張順心情不好,也不敢嬉笑了。
半晌馬英娘才低聲問道:“怎麼了,相公?”
“出城向北行,荒草沒田隴。骷髏隨風走,屍體棄溝中。”張順嘆了口氣,繼續吟道,“寒鴉鳴於野,雙目盡猙獰!”
張順雖然在前世完善的教育下,有幾分文學功底。
他之前為了寫詩裝逼,也斟酌了許久,才勉強幹巴巴湊出來一首。
可如今他並無此心,卻自然而然脫口而出。
句子很簡單,卻給人一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愴之感。
眾人聞言心情都是沉甸甸的,只要高桂英口不擇言的規勸了一句:“這算什麼呀,爹爹都傷心成這樣?好歹這地裡還能長草,我們米脂那塊連年大旱,連草都枯了……”
“你少說兩句吧!”馬英娘一看張順神色,不由連忙打斷了高桂英的話。
眾人走了一陣,便望見了前面的村莊。
河南作為中原大地,人口密集,村莊亦一個挨一個,到處都是,很容易就遇到一個。
張順帶著眾人走進一看,正好看到村口有一處半敞開的窩棚裡有兩個人躺在那裡。
他連忙走近一看,只見一老一小,穿著襤褸,臉色灰暗蒼白,雙目無神的躺在那裡,一動不動的,嘴裡還塞了幾根草。
張順不由問了一句:“老人家,這是哪裡?”
結果兩人毫無反應,張順又問了幾句,依舊是如同石沉大海一般。
悟空上前看了一眼,不由唸叨了一句:“死了?”
“沒……死”,結果很快傳來了一句虛弱的聲音。
這倒被眾人嚇了一跳,原來這聲音正是從那老者口中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