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未雨綢繆(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故意不從我言,不去奪取漕糧,反倒襲擊中都鳳陽府,真是取死之道。”
“義軍與官兵戰,勝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如今義軍東出,官兵無備,正合輕取徐州或淮安,獲其百萬石糧草,以募天下饑民,當可為翟讓、李密,成一方諸侯。”
“彼輩素無遠見,反倒務虛名而處實禍。到時候朝廷大軍一到,彼輩必不能久。”
說到這裡,張順就有點想笑。原本他計劃讓李自成、張獻忠和羅汝才奪取漕糧,聚攏十萬大軍,糜爛天下局勢。
這樣便會吸引官兵主力過去,至少也能把圍困洛陽的洪成疇主力引誘過去。
當然,於此同時張順也考慮了萬一他們實力過強,反過來壓自己一頭的問題。
他認為那李自成、張獻忠和羅汝才皆非久居人下之輩。當他們處於困厄之時,猶能團結一致,以求生存。
等到他們發展壯大之後,必然矛盾重重,獲或分道揚鑣,或相互火併。
只要他能趁機發展壯大,到時候再各個擊破不遲。
可他萬萬沒想到,不等他們成事,自己率先破了五省總督洪成疇。
而後他們不取漕糧,反破中都鳳陽府。
這下子義軍實力沒有增長多少,反倒拉起了朝廷的仇恨。
這對張順倒是有一利亦有一弊。
其利處在於,攻破中都鳳陽,威脅漕運,其實和義軍奪取漕糧一般無二,一樣會引起朝廷大軍圍剿。張順製造朝廷分兵的目的就達到了。
其弊端在於張獻忠、李鴻基和羅汝才沒有獲得實際利益,根基不穩,應該很快就會被朝廷擊破。
留給自己的時候不多了,到時候朝廷大軍雲集,又是一場惡戰。
所以張順這才著了急,連忙喊來諸人商議對策。
張慎言、呂維祺、宋獻策和紅娘子還沒有從張順宏大而又充滿算計的戰略中醒悟過來,登時又被潑了一頭冷水,頓時也有點慌了,不知所措。
“慌什麼?這才哪兒到哪兒啊?”
張順不由呵斥道,“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朝廷反應過來之前搞些好處,以備朝廷下次來攻!”
張慎言稍微冷靜了一下,這才應道:“如此義軍正在緊鑼密鼓攻略諸縣,以我之見,不若棄之。反正朝廷大軍一到,也未必能守住。不如併力西向,再度攻入關中,奪其精兵以為根基!”
“胡說八道!”張順看張慎言有些迷糊了,不由呵斥道,“自古以來,所謂根基者,斯土斯民,不聞有以兵馬為根基者。”
呂維祺見張慎言都有點支援入關陝西頓時也有些急了不由建議道:“關中雖好,非一日之功。張公所慮者,不過乏兵罷了。既然如此,主公何不趁機襲取南陽?”
“此地亦多‘毛葫蘆’精兵,即可為洛陽羽翼,又可在與戰不利之時,或南下奪湖廣,或深入荊襄群山之中,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