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邊四鎮(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張順同意了盧象升建立“奇軍”以後,盧象升便領了錢糧和張順的手令,帶著楊陸凱、顧顯二人以及張順派遣協助他的參謀傅於仁三人,前往嵩縣、盧氏等地募兵去了,暫且不提。
那張順暫時穩固了河洛的形勢,這才攜帶剛剛休整完畢的白廣恩、賀人龍及之前抽調出來的兩千騎兵前往潼關。
而此時曹文詔正駐紮閿鄉,王紹禹駐紮金陡關,陳長梃及李牟兩營則屯潼關,與駐紮在華陰、華州的左光先對峙。
義軍原本有四營人馬,一萬二千人,而官兵左光先則糾集了萬餘精銳。
當初潼關地狹,施展不開,雙方雖然鏖戰許久,其實傷亡並不是很大。
是以潼關陷落之後,左光先復據華陰、華州,前後相守,建立呈階梯狀兩道防禦。
而義軍雖然人數佔據優勢,然而總兵王紹禹才能不過中人,麾下人馬亦是土兵和降兵參半,新建不久,不耐苦戰。
除了義軍藉助萬斤紅夷大炮和李牟奇襲之功,奪取潼關天險以外,其實雙方實力依舊相當,皆無法奈何對方。
張順到達潼關以後,第一件事兒便是調整義軍部署。
首先調曹文詔駐守潼關,調王紹禹駐守閿鄉,任命曹文詔兼職潼關守備。謹防黃河以北的山西巡撫吳甡偷渡黃河天險,從風陵渡偷襲潼關城。
其次,則召集陳長梃、李牟、賀人龍、白光恩和新降義軍的洪承疇五人,於潼關商議入秦之事。
原來這洪承疇曾任五省總督之職,又通曉兵事,先後給義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傷,張順亦差點喪命其手。
如今此人雖然降於義軍,但是其聲望、才能超於眾人,張順亦難放手用之。
於是,他乾脆新設一職,謂之“幕僚長”,使洪承疇任之。
古代稱將帥幕府中參謀、書記等為幕僚。張順所謂“幕僚長”,其實就是參謀長,主要負責協助主帥處理軍隊事務,組織謀劃軍隊建設、軍隊行動等工作。
這個職務幾乎相當於張順在義軍中的副手,但是卻沒有任何決策權。他除了具備建議權和謀劃權以外,只能依照張順命令列事。
這樣既限制了洪承疇的權力,又最大程度上發揮了起謀劃、指揮的才能。
其實在原本歷史上,洪承疇雖然是一員出色的指揮主帥,但是一旦形勢不好,他又有意志不堅,不夠果決的一面。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在他指揮下,曹文詔、艾萬年和柳國鎮三位悍將意外戰死,官兵立刻處於極端被動局面。
若非時任五省總理的盧象升大發神威,連破“闖王”高迎降、“闖將”李自成等人,恐怕大明整個北方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而再到後來盧象升戰死以後,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率領大明八位總兵,一十三萬精銳出關救援錦州。
他作為三軍主帥,既不能頂住朝廷要求出兵的壓力,又不能趕在皇太極率領主力到來之前擊退多爾袞,更不能在皇太極到達以後,認識到事不可為,當斷不斷。
這些皆暴露出他身為三軍主帥,當遇到同樣級別對手的時候,不夠擔當,不夠果決的一面。
而這些優點和缺點,綜合起了,剛好又是特別適合擔任幕僚長一職。
果然軍議一開始,幕僚長洪承疇便率先獻出一圖,道:“凡用兵之法,不知地利者,無異於盲人摸象。臣有一圖,書畫陝西三邊四鎮地理及各處險要、要衝,還請舜王觀之!”
張順命高桂英接了過來,攤在桌子上一看,不由直摸鼻子。
原來洪承疇這圖紙雖然比較詳細,其風格卻很抽象。大致內容就是劃一個方框,寫上“西安”之類的地名,然後以虛線相連,寫上至某處多少裡。
其他山河,更是簡略畫幾條線罷了。若無充分的想象裡,很難將此物稱作“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