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先降(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盧象升此話一出,張順就知道這事兒有門了。
所謂“忠與不忠”,“降與不降”亦非非黑即白那樣絕對。
正如“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般”,世界上亦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
在這個時代大多數官吏其實並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更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
極少數能夠“一死報君王”,已經是難道的守節死義之臣。
其實大多數忠臣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一來就因為比較罕見,二來也是多方利益權衡的結果。
俗話說“忠孝節義”,固然忠誠乃是臣子的第一道德,但是如果情有可原,有些臣子還是可以免於譴責。
比如三國時期的徐庶,因為老母親為曹操所獲,不得不辭別劉備,轉投曹操。
再比如轉投唐太宗的尉遲敬德和轉投明太祖的劉伯溫也是這般,因為舊主無道,棄暗投明即可。
而張順為了勸降盧象升,故意先賺來他家中老母妻子和兩兄弟,從親情孝道角度為其提供理由。
故意抬出福王“嫡長”身份,以證明盧象升“棄暗投明”的正確性。
自己有親自表態必然還政於福王,以消解他心中最後一點顧慮。
且不說這些辦法效果如何,但就張順這份求賢若渴的心思,就讓盧象升心存感激。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不是當初劉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嗎!
且不說盧象升心中如何百轉千回,那五省總督洪承疇卻有點坐不住了。
舜王,您這是啥意思?合著就瞧不起我唄?
他不由介面問道:“不知洪某家眷現在情況如何?”
張順正死死盯著盧象升,等他表態。
不意被洪承疇打斷,他不由扭過頭來,看了看洪承疇,不由嘆了口氣道:“洪先生節哀順變,非是張某不肯盡心盡力,實在是......實在是無能無力!”
“什麼?”五省總督洪承疇聞言心裡一驚,連忙問道,“舜王,你這是什麼意思?”
投降是一件名節有虧的事情,凡是稍有道義之人,就不會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勸人投降,一定要給對方足夠的尊重,以免對付惱羞成怒,寧死不降。
“我所派遣之人到達泉州以後方知,朝廷不知從哪裡聽聞,說你假死脫罪,便下令‘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籍沒其家’。等到所遣之人到達南安,只餘空空蕩蕩的院落而已。”
五省總督洪承疇頓覺兩眼一黑,差點暈倒在地,不由悲憤道:“何人害我?何人害我!”
他身為朝廷重臣,能爬到如此高位,不可能沒有三兩個敵對之人。
自己“剿賊”不成,兵敗被擒固然有罪,頂多也不過受到“削籍為民,永不敘用”之類處罰。
而他所受處罰,明顯用的是《大明律》中“逃避山澤,不服追喚者,以謀叛未行論”條款,依律,按照“為首者,絞;為從者,皆杖一百,流三千里”條文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