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話音剛落,張都督便獻寶似的賣弄道:“此萬斤紅夷大炮長一丈零七寸二分,外徑一尺六寸,內徑五寸六分,尾徑闊兩尺一寸九分,可裝藥二百四十兩,射鐵彈四百八十兩。”

“炮成之後,聲如霹靂,彈如雷霆,一炮糜爛數十里不止……”

“等等,等等!”張順伸手製止住了張都督的吹噓之詞,迅速心算了一番。

一斤十六兩,四百八十兩不就才三十斤嗎?

張順記得鐵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七點八克,他曾利於測密度的方法反推出明代一斤約為六百克,明代一寸約為三點二厘米。

依次進行推算可知炮彈重十八公斤,火炮口徑約為一百八十毫米。

完全不夠啊!

張順記得後世鉅艦大炮時代,沒有200mm以上主炮,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甚至部分戰列艦口徑更是達到恐怖的400mm以上。

張順蹲下來撅了個草棍,在地上寫寫算算半天,把草棍一扔,大嘴一張道:“原先設計太過保守,當把口徑擴為六寸五,炮彈至少要重五十斤!”

張都督聞言差點哭了,我這設計是發射三十斤炮彈的重型紅夷大炮。

您老大嘴一張,把彈藥差點就給我翻番了,這不是開玩笑嗎?

張順是在開玩笑嗎?當然不不是了。

他現在在鑄炮過程中,多次實驗以後,發現一個問題。

所有炸膛的火炮多是從火炮後半部分炸開,準確的說是從火炮藥室處炸開。

從當初張順利用紅銅測算火炮各處受力分析來看,藥室承受的壓力要遠遠超過炮膛的其他部分。

也就是說西洋傳來的模數體系,其實資料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按照如今從西洋傳過來的模數理論,如果火炮內口徑是a,那麼炮口壁厚為0.5a,炮口外徑為2a,炮耳處壁厚為0.75a,底徑厚度為3a,而炮長應該在火炮口徑20倍以上。

張都督依照西洋模數設計的萬斤紅夷大炮,結果一放就炸,不得不加厚炮壁。

實際設計的火炮外徑已經達到內口徑的三倍;底徑接近內口徑的四倍,這也是該炮過於沉重的原因之一。

但是若以張順實驗的結果看來,這門萬斤紅夷大炮其實在藥室這個關鍵部位用料明顯不足,而在炮管等無關緊要的部位又用料較多,造成過多死重。

所以張順的想法很簡單,在加大萬斤紅夷大炮口徑以後,只需要加強大炮的藥室應該就能夠滿足要求了。

想到這裡,張順便問道:“這幾次火炮炸膛,都大概開裂在何處?”

張都督滿心不高興,不過也拿自家主公沒辦法。

他只好皺了皺眉頭,一邊思索一邊應道:“有六門……不,七門是後部炸開;有三門前端炸開,一門從中間炸開!”

哦雖然和自己所想有些區別,但是好像並不是很影響結論。

張順稍作思索,便明白其他部位炸裂,很可能是因為鑄造質量的緣故。

他便笑道:“張先生莫要困擾,先以我的法子鑄造兩門一試,若是果然能成,豈不妙哉?”

“若是不成,再依舊法不遲!”

“好!”張都督一聽,精神稍振,便向張順請教新炮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