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順趕到南陽城外的時候,看到躲在城門洞裡瑟瑟發抖的“毛葫蘆”,嘴巴都快笑完了。

他連忙讓麾下出身盧氏的“毛葫蘆”上前喊道:“投降不殺,舜王優待願意追隨的‘毛葫蘆’,若能立功各有優賞!”

其實這任千總麾下的“毛葫蘆”多來自於附近的唐縣、鄧州和盧氏等地,口音倒頗為相近。

那些走頭無路的毛葫蘆一聽,都是老鄉,心裡便信了三成。

不過由於這些年鬧“陝寇”,河南、山東和湖廣等地多有受害,所以“陝寇”、“晉寇”名聲最差。

他們不由又問詢道:“不知領頭者何人?可否上前一敘?”

張順聽了這要上前,高桂英不由伸手抓住道:“爹爹莫去,刀劍無眼,更何況距離城牆又近,若是不小心傷了,我真是百死莫恕了!”

張順和高桂英哪裡想到這夥人還有“地域歧視”?

高桂英這一張口不要緊,一股秦腔就出來了。

原本將信將疑的“毛葫蘆”聞言不由一驚,連忙拉開了弓箭,放平了刀槍。

他拉開要打架勢,破口大罵道:“原來是‘陝寇’在此,爾輩最無義。要殺自管殺來,怕死的不是好漢!”

“嗯?”張順一愣,萬萬沒想到古代“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其實這倒是張順有所不知,明末大規模起義首先起於陝西,隨著朝廷的圍剿才流竄到山西、北直隸、河南、湖廣等地。

陝西起義之初,為了求活罷了,毫無軍紀,燒殺略搶,所過之處百姓深恨之。

甚至一度有百姓聽到陝西、山西口音的商人、旅人,便偷偷襲殺,以解心頭之狠。

而這南陽正好處在陝西、河南和湖廣交界之地,陝西義軍多有侵擾。

其地“毛葫蘆”又多番被抽調與義軍作戰,更是有血仇在身,是以一聽到高桂英的“秦腔”就翻臉了。

張順一看不好,連忙高聲喝道:“我不知諸位是什麼意思,可是本人卻是豫人無疑,不知可聽得出我的口音?”

張順是豫東人氏,口音倒和汝寧北面像彷彿。那些“毛葫蘆”聽了也有些驚疑不定。

“好像是汝寧府的口音,可是沒聽說那邊有什麼大寇啊?”

“得了,咱們問一問不就知道了?”

眾毛葫蘆商議已定,不由反問道:“你們這一會兒汝寧口音,一會兒陝音,我們哪裡分得清真假?不知有何憑據,使我們信之?”

這特麼我哪有證據啊?難道我還要告訴你們老家哪裡的,讓城上人聽了,把我家祖墳刨了,再扔條蛇進去剁了不成?

愛信不信,誰還慣著你不成?雖然有些可惜,張順依舊準備下令斬草除根,謹防城裡萬一想通了,再把他們放進去,不利於回頭攻城。

結果就在張順舉起手準備下令的一瞬間,不知道怎麼就想起了晚上和那一大一小兩個美女雲雨之事了。

張順眼睛一亮,不由笑道:“你們稍待片刻,我家中婆娘剛好在營裡,一會兒我喊了向你們喊兩句話!”

隨即張順便命高桂英把她們兩人喊了過來。

原來那王妃和郡主聽著外面的廝殺聲,正躲在帳裡瑟瑟發抖。

好容易外面終於靜了下來,左等右等,又不見張順回來。她們只好矇頭躲被子裡,活似一個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