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進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自函谷關廢棄以來,是陝西出入中原的門戶。

潼關位於渭河匯入黃河的交叉口,南依秦嶺,北臨黃河,號為天險。

歷史上曹操為了進入三秦之地曾和西涼錦馬超大戰於此。安史之亂時期唐朝名將哥舒翰亦和叛軍大戰於此。

皆因此地是中原進入陝西的兵家必爭之地。

原本五省總督洪成疇戰敗以後,官兵一路向西潰退,定然會被張順繞道奇襲新安和新函谷關的陳長梃、李牟二人截住。

事實上,他們二人也確實攔截擒獲了不少官兵潰兵。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那陝西總兵左光先戰敗以後,竟然警覺的避開了直接堵著了崤函北道的新安。

他反倒逆洛水而上,繞道崤函南道,走雁翎關退守陝州。

等到陳長梃和李牟率兵西進,陝西總兵官左光先再率眾退守潼關。

陳長梃率眾趁機奪取陝州、靈寶和閿鄉一州二縣,直逼潼關。

只是無論張順還是陳長梃都沒有想到,這潼關這麼難打。

明代潼關是在唐宋潼關基礎上的重修和擴建。

城牆依山而建,東、西、北三面高五丈,而南面最高處竟然高達十丈。

其地設有衛所潼關衛,其居民多是軍籍。又有

潼河穿城而過,關內又有良田千畝。守關士卒可以憑藉險要,吃住皆在城中,進行長期堅守。

而潼關本身亦不是一座簡單的關城,更正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

潼關城以東是一條全長五里左右的黃巷坂。

黃巷坂道路狹窄,是一條南依秦嶺、北臨黃河的孤道。在這個孤道內軍隊難以展開陣型,無法發揮人數優勢進行攻城。

在這黃巷坂之中,更設立了一座金陡關作為屏障,形成多層次防禦勢態。

而潼關南面的原上,更是分佈著數十道溝壑。其中深度最長的溝道有四條:列斜溝、禁溝、潼水溝、望遠溝。

這些溝壑被統稱為禁溝,皆南北宗向橫斷南原。

潼關以南的南原本就高大,再加上這些溝壑,更是令人難以逾越。

但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更在禁溝之中設立了不少堡壘,號曰:十二連城。

而潼關北面的黃河兩岸又是黃河上重要的渡口風陵渡。若是雙方堅持已久,還會出現被官兵才黃河北岸渡河夾擊的情形。

陳長梃具備多次單獨領兵的經歷,倒也是知兵之人。

他見官兵有備,此地地形又無法展開陣型,發揮義軍人數優勢。

便命令李牟率領一營人馬紮營在黃巷坂之外,輪番攻打潼關城外的金陡關。

自個則率領麾下人馬駐紮在閿鄉縣城壓陣。

初開始陝西總兵官左光先猶自不服,等到站穩腳跟以後,親自率領麾下精銳突襲金陡關外的李牟部。

李牟與戰不利,結結敗退。等到推到地形寬敞之處,陳長梃率領義軍才斜刺裡殺將出來,頓時把左光先殺得大敗。